韩婧
(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浙江 萧山 311200)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小学1-2年级)课程的建设,在原基础上大量植入“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使得学生更加亲近传统,让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强烈。本人通过两年的实践,对如何落实每一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究缘起
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下令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小学1-2年级)课程的建设基础是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在此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为何要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呢?
1.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同时感知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让学生积极融入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力量。
3.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热爱和幸福。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能够带到生活中,来自觉地规范和引领自己的行为。
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切不可小觑。
二、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梳理教材,挖掘传统所在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在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元素。经过仔细梳理,罗列出以下内容——
第二阶段:巧用策略,发扬传统育栋梁
(一)学榜样,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承传、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构成的整体。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也逐渐独立,这是文明礼貌养成的关键期。
1、勤理个人物品,做个整洁的好少年
日常的礼仪往往与生活习惯连在一起。个人礼仪的培养可以从养成健康文明的好习惯和基本常规入手。爱护书本、文具,学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是小学生的首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一年级开学不久,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将堆放整齐的书本和理得很整齐的书包,作为榜样,请其他学生看一看:这样整理好不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很好?想一想:该怎么整理?学一学:我也能这样整理。也可以采访一下“榜样书包”的小主人,请他(她)进行现场示范。在活动中,达成共识:书本和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保持整洁是对它的爱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爱。
之后,活动从整理书包延伸到整理文具盒、储物箱、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引导学生懂得,小学生的礼仪是从整理学习用品开始,要做个整洁的小学生。
2、常练坐立行走,做个精神的好少年
在教学《我们有精神》这一课时,教师会有意识地采取一边诵读、一边找找哪些同学的姿态如钟、如松、如风,采用上台示范、现场演练、大力表扬、拍照留念等方式,让学生明白站得直、坐得正,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特别能表现出充满阳光的精神面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学生。
3、学会礼貌交流,做个有礼的好少年
教学《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时,教师以这样的孩子为例子,夸奖并询问学生:“你为什么每次见到他们都会打招呼?”“你知道他们听到你的问好有多高兴吗?”然后教师交流礼貌问候的动作要点并进行现场演练。看到学生的进步后,继续追问:“想想你还应该礼貌的和谁?”由此延伸到与父母的问候、与爷爷奶奶的问候等等。老师还布置课后实践任务:有礼貌的问候,家里的长辈,经常和他们交流情感。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较幼儿园阶段更有礼貌地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二)议问题,渗透中华民族好美德
1、乐于学,勤于律己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了小学,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样的现象很普遍,但又迫切需要老师去改善。
在教学《上课了》时,老师问孩子们:“在小学一个多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感受到了很多不一定的地方。那你能告诉大家,在这里你收获了哪些快乐吗?”
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有孩子提到了“交到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会帮老师做很多事情”等,更多孩子提及“得到星星卡很快乐”等。教师又问:星星卡代表着什么?引导学生懂得,“星星卡”只是一种形式,它代表着自觉、主动、努力的学习等,这都是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请接着播放《凿壁偷光》的动画片,进行乐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好学就是喜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朋友困难,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忙,要做一个喜欢学习,从学习中寻找更多的快乐。
2、讲诚信,宽以待人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向老师“告状”:某某小朋友,借东西不还……或者某某小朋友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这些矛盾,常会影响孩子在校的情绪。
在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借东西不及时还”追问:向同学借了学习用品,用完之后怎么办?如果忘记了,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记住及时归还吗?不及时归还有什么坏处吗?通过交流,最后总结:答应别人要还的,一定要做到,只有说到做到,别人以后才会乐意再次帮助你,因为你是个讲诚信的孩子。
此时再次播放《我不能失信》的短片,感受宋庆龄小时候就懂得讲诚信的美德。从而使学生明白守信是中华传统美的,也是为人之本分,并引导他们也要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守信的习惯。
3、善敦亲,关爱家人
在教学《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问道:你在家干家务活儿吗?你干过哪些家务活儿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懂得家务活应该是一家人的活儿,大家要分着干。接着,教师再追问:当你和家人一起干家务的时候,是否观察过家人的表情、体会过家人的心情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与家人分担家务,是对家人的爱,能让家人感到温暖。
课堂中,老师还带着学生一起观看了《黄香温席》的动画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敦亲”就是爱长辈、与长辈分担忧愁,小小的举动就能表达对家人满满的爱。
课后,老师还和家长商量,每天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真正做到:爱家人有行动。
(三)知民俗,弘扬中华传统美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在对低年级学生“你最喜欢哪个节日”的调查中发现,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不了解。因此,让学生从小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家人一起感受节日的氛围,须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1、农历,我们有个新日期
一年级学生对“公历”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更别说“农历”。农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
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教师在进行《快乐过新年》一课的教学时,借助视频故事讲述农历的来历,布置课后小实践:找找自己的农历生日是哪一天?由此,学生们发现,不仅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日,而且还有两个新年:元旦、春节。
2、中秋,我们吃个甜月饼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但不少学生只知道中秋节,可以连着休息三天,而对于中秋节合家团圆的文化内涵体验不深。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来历,并出示“日历”借助对农历的认知,找到中秋节是每年农历8月15,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让学生讨论交流: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你吃过哪些月饼?你觉得应该和谁一起吃月饼?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合家团圆快乐,祥和美好的节日内涵,再次升华对“传统节日”的感受。
3、春节,我们过个红火年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所呈现出来的节日,民俗也是非常典型和丰富。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用了整整两课来教育学生过好这个传统节日,让学生体验春节的民风、民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年”的故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年节时,家人大扫除、贴对联、吃年夜饭、发压岁红包等习俗都是有“年”引发的。通过“一头年兽引发的传统习俗大追踪”的话题,学生感受到这些民风、民俗充满独特有趣的中国味,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小学生一定要养成的30个习惯》
3、《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8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