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430074
【摘要】思维可视化是对思维过程的表达,能有效促进思维的有序及逻辑性。思考图与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有利工具。将思考图在低年级小学综合实践课上进行尝试后发现,学生的记录能力及思维发展都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思考图 小学低年级 综合实践课
【正文】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往往都是个人的思考内容,都是不可见的。而且我们都更多的关注了问题的答案,忽视答案生成的过程。如果要提高教学效能,我们就必须变“强调答案”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年龄原因,以好奇为探索的动力善于发现,以自我为出发点乐于分享。这些都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同时发现,低年级学生能发现很多新事物但并不擅长甚至说不愿意记录,喜欢随时分享但表达凌乱甚至说毫无逻辑性。这些却成为了教学中的障碍。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可视化技巧,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及自我成长。
思维导图与思考图无疑是近些年思维可视化的有利工具。色彩丰富、形状符号易于理解、类型多样的思考图是低年级学生的不二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记录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接下来,阐述在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课中使用思考图对学生思维的四个方面的促进。
一、促进学生快速思维
低年级学生擅长创想,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将爱好或感兴趣的内容与话题相结合。尤其在头脑风暴的环节,学生能根据关键词想出很多相关事物。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记录下来的相关答案却并不是很多。在平时教学中,未接触过思考图的一二年级学生,一般在3分钟仅能写出5-7个相关答案。分析发现,学生答案少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记录速度过慢,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书写速度慢,所以因为书写速度慢或因记录产生为难情绪,导致答案较少;二是记录慢而拖慢了思考的速度,思考慢了,也就不能激发出更多更长的思考链,答案自然而然就少了。
思考图中具有绘画特点的圆圈图,能更好刺激学生对记录产生兴趣,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记录的状态。在使用圆圈图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更多形式进行答案的记录,如关键词、关键图案、简笔画等,让孩子觉得记录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圆圈图的自由书写空间,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书写格式转到思考答案上,这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所想而产生更多新的想法。
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一课,开课学生对“小马虎”一词进行头脑风暴,尽量多的想出与“小马虎”相关的人、事、物等。在规定的3分钟内,未接触过圆圈图的学生仅仅围绕考试、作业等学习方面记录下了4-6个答案,最多的也不超过8个。记录的大部分以长句子、场地及语言的描写等为主。同样教学内容使用圆圈图表示时,学生的答案明显增多,记录的形式也以关键词句为主,如“考试、做错、开小差;起床晚了、系错扣子、被人笑话;忘记东西、老师批评、打电话、家长送;爸爸、忘记带文件、开会遭到批评……”等。通过学生记录发现,答案数量增多,涉及面不再单一,产生的思考链也变长了。
圆圈图的使用,让低年级学生可以快速记录,从而更好的促进思维的快速运转。
二、促进学生多方面观察事物
低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开始新鲜的校园生活,接触更多的人与事,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促使他们不断地观察与认识。这非常符合我们课程上对生活情境的学习需求。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表达出对新鲜事物的观察较为片面。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能从2-3个方面进行回忆对事物的观察与理解。首先,因为学生年龄小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全面及带有个人色彩的情况;其次,低年级学生平时生活中并不会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了解,所以在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仅能回忆起印象较为深刻或自己最关注的方面。
思考图中的气泡图,泡泡形式深受低年级学生所爱。他们更乐于将自己的记录放在泡泡中,也更希望自己能“吹出”更多的泡泡。在气泡图中,环绕在周围的多个气泡,无形中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观察与记录。
为了能够填写出足够的或更多的气泡,学生会不断从新方向去思考与回忆。
一年级上册“我的新学校”单元主题活动“我喜欢的校园小角落”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说说喜欢这个角落的原因。在未接触过气泡图的学生记录中发现,更多的答案是从地点本身特点或喜欢的游戏两方面入手,如那里有秋千、玩滑梯等。学生利用气泡图进行记录时,都希望自己的图中有丰富的气泡,从而会努力从多个方面寻找喜爱该地点的原因。除了地点特点及所做游戏以外,还会涉及在这个地方交往的伙伴、与教室距离的远近、曾发生印象深刻的事情等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与记录。
观察学生的气泡图,发现学生更乐于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也能更主动的从多方面进行回忆与思考。
三、促进学生客观对比事物
低年级学生处在对外界事物无比好奇的年龄阶段,能够很快速的找到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客观的将事物间不同与相同之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他们的发现片面,甚至有时带有个人色彩。导致这个现象应该有两个原因,一,学生因为年龄小,在没有形成良好记录的情况下,容易忽略很多内容;二,学生由于年龄小,更喜欢偏向于积极乐观的一面,总是害怕说出不好的方面会被批判或被他人笑话。
思考图中双气泡图的形式非常新颖,也便于理解。学生更乐于在双气泡图中记录更多的泡泡来表示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双气泡图的记录仅仅关注事实的描述,并不关注对事实的评价。所以学生在运用双气泡图记录相同与不同点时,自然放下了心理负担,更多的关注了记录事实,并不带有个人评价。
二年级上册“我为成长找证据”一课中,需要学生寻找“一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有哪些变化,随后根据寻找结果制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未使用过双气泡图的学生记录中发现,无论相同点还是不同点,学生都偏向于寻找自己的进步之处。关于不足方面的记录却少之又少,而唯有的几份记录中也都是老师或家长带有大人看法的不足之处。这无疑对接下来寻找努力方向的教学带来了巨大障碍。学生利用双重气泡图记录时,记录氛围十分轻松,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对“一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客观且多方面的对比记录,如身高体重、体育技能或体育耐力等身体素质、课内学习的或课外阅读量的知识储备等。即使没有长多高、没能跑很快、甚至读书非常少的学生,也真实且轻松的将自己的现状记录了下来。这样的记录是对事实情况的记录,学生并不需要担忧它们是不是代表自己没有进步或不够优秀。学生通过自己的记录,顺利的进入了寻找努力方向的学习环节,并且都能自发找到那些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双气泡图的运用,让学生能毫无负担的对事实进行记录,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间的不同与相同,也更有利于进行后续思考。
四、促进学生有序思考
低年级学生关注自我,乐于分享,十分愿意与你聊聊自己知道的知识、经历、想法等,这对教学大大有益。但在实践中发现,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有时说前顾不了后的颠三倒四,出现无序、凌乱的现象。据分析发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孩子年龄小,本身就处于点式思维,并不能将事物表达的很有逻辑性。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大部分都偏向于用文章的形式进行事件的记录。低年级学生对文字感知度不高,书写与识字本就是他们的难点,更不用说写出有逻辑性的文章了。
思考图中的流程图也叫流动图。流程图的每个框中表达形式自由,可以是关键词句、绘画、图文结合等。这样的自由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毫无记录负担的对事物进行描述。它的形式易于理解,学生能方便的将要表达的事物通过一个连一个的方框进行有序串联。
一年级“我的小学生活”单元主题学习中,有一课要求学生记录早晨出门前要做的所有事情。在未用过流程图的学生记录中发现,早上要做事的项目数量很多,但零零散散,甚至有项目重复出现,更不用提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了。要求学生通过流程图的记录时,未出现重复的现象,并且都能按照顺序进行记录。汇报时,学生也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展示与倾听思考,如一学生将“换鞋子”放在了“在家吃早饭”的前面,倾听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该学生立刻将“换鞋子”这件事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在实践中还发现,流程图也适用于低年级编写故事时,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顺序进行有序记录。这也有利于后期培养学生编写情节丰富,有逻辑的故事。
流动图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有序的自我表达,也可以让倾听的学生进行有序思考与评价。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