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
摘要:学本课堂理念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和方向。将学本课堂理念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会大大改变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文言文学本课堂决定了从教学设计、课堂到学习者都应当有针对性、深度的调整和改变。
关键词:文言文,学本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学习者
引言: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被学”、“跟学”以及“盲学”等背离学生为主体的学本课堂本质特点的课堂现象。学本课堂理念的提出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本文以两节《核舟记》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实录比较为例,尝试探索影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本课堂的潜在因素。
比较对象: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老师俞志涛的《核舟记》课堂实录和笔者的《核舟记》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要“三有”
1.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依据
教学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实现学本课堂的文言文教学,首先应当确保教学内容的确定——紧扣文言文文体,确定一体四面。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很难跳出文言字词教学、人物形象确定和主题思想提炼的窠臼,学生也在枯燥的文言知识的泥淖中挣扎。黄厚江老师提出文言文教学要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四文结合”。王荣生老师强调“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因质定教,因材定教,因文定教。两位老师的课例都扣住了文言文文体的特点,确定了文言文句读训练和文言文实词梳理积累的教学内容。且两位老师都很好的落实了“因文定教”的原则,《核舟记》是清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性小品文,俞志涛老师在梳理文章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如何再现核舟内容?(提示试从写作顺序、描写语言思考)”,最后总结本文“有序描绘,精炼语言”。笔者的课堂在第一环节就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梳理文章内容。
2.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两有”
(1)要有空间
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传统课堂教学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教学中便衍生出老师为主体的知识牵引、灌输的定式。教师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早已安排好了既定的程序,教学过程就是为了解决一个个早已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则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甚至每个问题的设置都附有“标准答案”,课堂中会堆积零碎的追问逼出学生答出和自己预设一致的“标准答案”。
(2)要有抓手
课堂活动是教师有效组织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抓手。俞老师分别组织读文小活动、同桌合作交流选择一句“奇巧表现在哪里”并写在白纸贴在黑板上并进行小组展示的两个主要活动。笔者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按图索骥,因图释义和形神兼备,咬文嚼字。简单的两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辅助作用。
学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智力、潜能、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而恰当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是我们通向彼岸的捷径。
二、文言学本课堂要两有
1.有动静
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倡导“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核心理念,目的是实现“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在内涵上实现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型,体现“自我建构”、“对话建构”和“活动建构”。[]“自我建构”和“对话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思维建构的过程,是思想起伏、动静结合的过程。
通过对两节课课堂实录的观察,俞老师的课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一直静静站在旁边等待或者默默巡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笔者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二中让学生思考却没有给予学生安静的思考时间,巡视过程中不断重复问题,强调关键词,强势作为学生思考的指挥者、干预学生的思考。静是保证全体学习者思考的学习环境。课堂静的表层之下,是学生的思维的时刻涌动。只有营造静的氛围才能为接下来的讨论探究埋下伏笔。
环境的静和学习者内在的动是统一协调的。
课堂活动的展开是自由奔放的,俞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在第一个读文小活动中充分活动了起来,由指句单人读到集体朗读,热闹活泼。后面的环节也有学生的沉默静思。这样起伏跌宕,动静相宜的课堂摇曳生姿,学习者能够更专注高效地思考、学习。反观笔者的课堂只有个别零星的赏析朗读,缺少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后文的整体感知和细读赏析张本,没有充分的朗读何来深入的体悟。
2.有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倡导“情境教学”的理念,认为教育情境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而是经过人为优化的,它富有美感和教育内涵,同时充满儿童情趣,在情感体验和智慧启迪中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这种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深化体验,追求“有境”课堂。它能让孩子经历丰富的感受、拥有深刻的体验,也只有在这种身临其境般的生命体验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很多的情景营造仅凭语言的描绘仍是过于苍白,与学生隔着一层“厚障壁”。如何才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这种引用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同时将学生迅速引入设置情境中。
三、做一个有方法、有深度、有“魅力”的学习者
随着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的转型,课堂理念也在发生演变,由"以教师为本"理念向"以学生为本"理念演变;再由"以学生为本"理念走向"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
1.对学生
(1)有方法
学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学生不仅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应当是有方法、有操作地学习。在俞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清晰体现了这一点,第一个读文小活动中俞老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让学生根据句意读准字音和句读,并用红色字体突出。这种学习文言文之前先读准,读通文言文的方法便悄无声息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里,读音和句读是打开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扇门。
(2)有思维
由于长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升学为唯一目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常常明显地表现出种种不良的状况:教学片面、简单、肤浅、散乱。
2.对于教师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能够促进教学方式转型。“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强调教师身份为“大同学”,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自己也是合作学习者,以学生身份参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这种角色的转型,促使课堂方式由“教师讲授型”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型",有效促进教学方式转型。
(1)有思考
同为学习者的教师作为“大同学”需要有思考,在准备教学设计开始就要做到文本细读,将自己的感受糅合到教学设计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落实生根。
(2)有魅力
现代教师的教育魅力主要由时代精神、人格力量和学术素养构成。学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等,其实践依据和逻辑推理是我国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2020年“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给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的机遇和空间,也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魅力不仅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努力提升自己的方向,更是增益文言文学本课堂的附加值。
落实文言文学本课堂,首先当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做到教学设计有空间,有活动;课堂中落实有动静、有情境;作为学习者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有方法、有思维;教师需要在学习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个人的教学魅力。文言文学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的新突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