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刘晓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十分关键,它们都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法治观的培养
        刘晓
        山东烟台第五中学    邮编264000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十分关键,它们都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法治观的培养。在传统教学被逐步改革的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也重视其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升。各教师在期望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之前,应该了解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各项因素。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在学科教学中,作业设计是一项重要活动。在理论教学、灌输教学被逐步改变的环境下,实践教学的组织被更多教师所重视。但是,实践活动的作业设计却为更多教师带来了难题。由此可见,为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相关的作业设计还需要更多教师深度研究。
        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因素
        首先,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而言更为自由,需要学生的自行探索,因此,部分教师对此没有树立正确的作业设计理念,认为无需设计具体作业,或随意设计作业,导致作业的明确性不足,较为模糊,使其有效性被影响;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围绕理论实践所进行,但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作业的理论性更高,未重视学生对实践经验、实践过程的总结,让作业设计失去有效性[1];最后,初中生对作业的态度,会受作业的设计形式所影响,当教师的作业设计不够灵活有趣,刻板性较强时,作业也不能被学生所认真完成,从而影响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一)确保作业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和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对应的作业设计,教师应该保障其和实践活动、学生生活的联系性[2]。即所设计的作业,应该围绕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生活问题的总结、以学科理论分析及解决实践问题等为主,避免作业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学生即使在氛围更为轻松的课外实践中,也能针对学科学习内的问题,尝试充分探索及分析,提高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合理利用网络》为例,在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前,教师应该将作业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主题充分联系起来。在初中阶段,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学生在利用网络时,会面临更多的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会使得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受到影响。为提高学生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学会对网络合理利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身边的和网络相关的不良诱惑事件,了解他人被此类诱惑所影响的事件前因后果。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青少年身边会存在的各类网络不良诱惑,并明确不同诱惑会导致的负面影响,找到应对诱惑的正确方式,学会对网络合理使用。对初中生而言,基于生活的作业设计,可以提高他们的作业完成积极性,并使其对教材内容加强理解,真正了解不合理的网络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抵制网络诱惑,让实践教学达成发展学生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确保作业设计更为明确和符合教学需求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中,课外实践只需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状况,无需对作业设计花费更多心思,但此类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对实践的总结[3]。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该保障作业问题的明确性、指向性。而实践活动同样服务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因此,实践作业的设计,需要和教学的需求相符,让作业和各学生的能力相适应,确保作业可以被学生顺利完成,以有效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法不可违》为例,在教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前,应该确保作业设计明确完成。分析本节教学的主题“不能违反法律”可知,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了解生活及社会中会存在的各类法律,并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学会在遇见问题时,能选择合法的问题处理方式。因此,本节的作业设计方向便十分明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等形式,了解生活内常见的、又不为人注意的违法案例,了解违法的后果,掌握常见的法律条文等,并总结如何成为守法的公民。在本次实践活动内,为学生设计的作业主题十分明确,避免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盲目性,同时作业设计和教学的需求十分相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运用等能力,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三)确保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积极性
        和书面作业相比,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对应的作业可以具备更多形式,其设计形式往往更为丰富。丰富的作业设计形式,不但能提高作业设计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通过作业,积极实践,检验个人对学科理论的掌握状况,最终,促进学科教育的进步发展。
        以《善用法律》为例,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培养用法的意识,掌握用法的途径。而法律对学生而言,属于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确保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法治纪律片、法治电影,要求学生在观看后,写出个人的观影感受,分析其中人物在遇到问题时,所使用的自我保护手段合理性,当人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不合理时,可以要求学生参考教材内容,提出正确合法的手段。此类作业设计的方式,可以激发更多学生对课外活动积极参与、对作业积极完成的主动性,让作业设计更具有效性。
        结束语: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教学更为关注,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有限,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中,部分教师会无法把握作业设计的合理性,让作业设计降低有效性。在新时期,为促进实践教学顺利推进和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掌握影响实践活动内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各因素,尝试立足于实际和学生状况,做好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学科学习的更佳环境,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巧梅.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14):P.73-73.
        [2]任志亮.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作业设计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9,000(004):77.
        [3]孔令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0(1):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