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模式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林婉怡
[导读] 由于山区学校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均衡,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有很大差异
        林婉怡
        浙江省永嘉县枫林镇中学325112
        一、主题与背景
        由于山区学校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均衡,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有很大差异,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同一堂课的内容,有些学生能理解,有些学生不能及时接受,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而长时间如此的结果就是班级中间及偏后的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时常走神。基于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思考怎样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里来,尽量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几次学习之后,我尝试改变了科学课堂模式,由老师讲解回归到了学生小组合作式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通过本次案例详细描述一下我对课堂模式的改进。
        二、情境描述
        山区学校的班级里分化严重,差距过大的现状让老师的授课内容很难把握,教的难了大部分学生不会,教的简单了耽误了优秀学生的时间。而且平时上课能感觉到班级只有十几个学生在认真的听课、记笔记以及思考回答问题,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无所事事的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这样的课堂让老师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热情,整个课堂难免平淡如水,沦为填鸭式教育。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小组合作式的课堂应运而生。根据教育学中的“271”理论,每个班级的2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大部分知识,70%的学生需要跟随老师的脚步来掌握知识,10%缺乏学习兴趣,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我们把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他们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会有所不同,课后作业也会有层次上的区别。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调整比例,让分组更加合理。学优生可以互相讨论问题,交流想法,提升自学能力。每人再专门负责一位学困生,负责一对一教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
        三、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小组合作式学习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备课时考虑到让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可以尝试把本节课的科学基础概念编成解答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分类、区别、对比、甚至应用于简单情境中,从这个过程中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和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课堂上眼、耳、手、脑一起工作起来,有参与感也有成就感,上课就不容易走神。
        问题二:大部分学生只能保持10-15分钟注意力,后面会不由自主走神。所以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将一节科学课的内容划分为二到四个小任务,每个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动手动脑任务,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任务驱动式的课堂往往有更高效率。老师也应该将时间还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学生大部分时间自行小组讨论或做实验,老师负责总结和纠正,把握节奏。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来表达,上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检查提出意见。
        问题三: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要合理分配,能提升学生应用和迁移能力的任务要少而精。如果都很容易,学生会觉得无聊,如果太难,学生听不懂,跟不上,就容易知难而退放弃。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种厌学心理,所以平时的课堂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学困生特别需要关注,他们的基更弱,且自制力不强,有学优生在旁边盯着学盯着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动力。而对于学优生,更需要关注对他们能力层面的培养,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最高层次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当学生能达到教别人的程度的时候,说明他对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把知识内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能锻炼A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优点。
        问题四:老师可以在课前与学优生交流,询问他们有哪些题目是相互讨论过后还是不太会的,分析给他们听,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解答过程。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订正错题并思考,然后再让学优生为其他组员的解疑。中等生也可以相互讨论,偶尔寻求帮助。当小组讨论完毕后,老师可以集中把几个复杂的题目再讲解一下,然后抽查学生刚才的学习效果,指定或者改编一下这个题目让学生来解释。这样的课堂每位学生都会参与进来,而且缩短了老师讲解的时间,把大部分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达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
        问题五:班级可以制定相应一系列的班规来督促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的项目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发言、课堂纪律、课堂展示、课堂点评、作业效果等方面,小组安排一位同学专门负责记录,每天汇总到班干部处。小组之间有竞争,促进学习积极性。
        问题六:作业的设计也需要分层次,A生的题目要少而精,综合类的题目比较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每周布置整理科学思维导图的任务。而中等生主要掌握简单及中等难度题目,巩固基础。学困生由于基础偏弱,一般布置较为基础的选择和填空题,保证本节课的重点概念能理解。
        四、反思与分析
        小组合作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模式,但是离老师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难点有以下几方面:
        1、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才能促进学生保持长久的上进心。但分组很难做到每个小组的学生平衡均匀,在小组比较上容易出现明显较强小组和较弱小组,而且学生的学习状态起伏也是常有的事,一直处于后面的小组成员可能心理上会有失落感而丧失兴趣继续竞争。个别学困生还可能要面对其他组员的不接纳。所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分组时,除了参考学生的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比如哪些学生比较喜欢在一组,稍微调整一下,学生会更有动力竞争。每个科目尽量分的均衡,让每个小组有自己的学科优势。
        2、老师必须对课堂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这样的小组合作式课堂,在小组学生集体讨论时纪律会比较乱,而且是否每位学生都参与了学习,需要老师时刻监督。如果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比较弱,学生就会该停的时候停不下来,该讨论的时候说闲话,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建议老师在开展整个模式的前期,多花一点时间强调课堂的纪律和流程,比如遵守时间观念,老师喊停就安静。其他学生展示的时候安静倾听,等展示完再点评或者反驳。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我们希望把它变成一种常规模式,可以在平时的常规课都用到,而不是只有公开课的时候才这样做。这种模式虽然起步很难很麻烦,但是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持续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要多想想学生的未来。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山区学校,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更适合使用这种模式。希望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习变成一种技能,伴随自己一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