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鸿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随着高考制度的全新改革与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冲刺高考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仅记住课本内容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促进他们思考,锻炼政治逻辑思维与敏锐的政治嗅觉,从而达到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应对各类型考题的目的。以教学实际为基础,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合理并善于开展相关活动,从而多方面提高其政治核心素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基于政治核心素养来引领学生思想,开展课堂活动。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想引导;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基于高考标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还应对学生的政治思维进行培养,提高其核心素养水平,并且把握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其中,“政治认同”奠基了学生的基本政治思想,让学生明白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国家,运行怎样的制度,面临怎样的国际处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大局意识,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既展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发展情况,也彰显了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摆脱迷信,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形成其他三种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生活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与要求,倡导学生懂法、知法、用法,培养其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 “公共参与”体现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行为体现,使学生拥有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发扬团结的民族精神。
结合以上四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运用形式丰富的活动来润泽课堂,使政治打破传统的“乏味”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挚拥护和理性认同,使学生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教师以关注学生疫情隔离期间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况为切入点,将话题引到有关疫情的正面新闻与积极的热点消息上。接下来开始小组讨论活动,各组记录下来中国主要的抗疫成果与抗议措施,讨论结束后派代表上台叙述,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汇集不同的讨论结果后,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属于政府的职能?哪些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哪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再扩展思维:此次新疆乌鲁木齐有秩序的封城、防疫正是我国在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上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有效措施;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正是出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要求,慷慨伸出援手,赢得一片好评;《武汉日记》的作者方方在国家竭力救援武汉期间,以失真、诟病、污蔑的口吻抹黑政府,触碰了任何一个爱国者的底线,根本原因在于她没有清晰、正确且真实的政治认同……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一系列热点与课本知识挂钩,结合时政与个人真实体验,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让学生发自肺腑地热爱祖国、热爱党,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与政治思想。
二、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在生活与哲学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正确价值观等符合当代科学精神的知识,再发展批判意识,要求学生反过来用科学且不限于政治学科的知识反驳错误的哲学观点,例如: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笛卡尔的二元论、克拉底鲁的诡辩论等等,但仍然不可忽视这些学说对哲学理论的丰富的贡献。文化生活的学习中也能蕴含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简单的例子便是“邪教”。只有拥有科学精神,擦亮双眼,坚定意志,才能不被虚假的神迹迷惑。
在此学科的学习中,科学精神无处不在。教师通过实例示范,教导学生脚踏实地、坚定意志、明辨是非,从而形成科学向上的思想。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并自觉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治国便是以法治理念推动社会发展,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办“模拟法庭”或者“模拟选举”活动。如“民主选举”活动,由学生自发讨论选择“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再确定候选人与应选名额,并选择“等额选举”或“差额选举”,接着由候选人演讲、选民投票,最后唱票、统计,学生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完成此次模拟选举。
学生置身其中,可以真实感受到制度的严谨与严肃,认识到法律的尊严与底线,从而增强法治精神,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公共参与
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是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与集体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并履行相关义务。
课本知识并不能囊括全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的政治参与并不局限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例如,在疫情防控这项重大政治活动中,无数的爱国主义者默默无闻,参与其中: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同生命赛跑,协同展开科研攻关;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各地政府、卫健委的工作人员连续几个月不休息地连轴转,排查疫情隐患;口罩工厂连夜开工,工人24小时制作口罩;农民们用卡车装了一吨又一吨蔬菜瓜果运到武汉;外卖小哥依旧奔跑在路途上,为医生们送饭,为隔离的居民送物资送水果蔬菜;更有无名爱心人士,放下自己囤积的一箱箱口罩,转身离开……甚至广大群众自觉“宅在家”,响应中央号召,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公共参与的表现。
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政治公共参与离自己很遥远,而教师便要通过时政与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拥有自觉参与的意识与积极的态度,乐于奉献,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结论
政治学科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更宏大和深邃,能够锻炼学生对政论内容与时政消息更强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更强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更深度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摄取的饱和时期,也是学生成熟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倾听学生发言,促进学生思考,更要循循善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办丰富的课堂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辩证能力。通过将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使学生拥有敏锐的政治意识与远大的理想志愿。
参考文献:
[1]孙一好.基于新课改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72.
[2]王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解析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育人路径创新的双重向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