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君
攀枝花市西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617005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任务。营造温暖有趣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运用诗词对句的形式作为课堂组织教学的师生对接语,将有形的教学化为学生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形成师生互动,强化积累背诵,调节课堂氛围,彰显语文韵味,成为培养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师生对接语; 诗教;语文素养
【正文】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任务。营造温暖有趣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一改以往沉闷枯燥、程式化的讲解,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声光电影的多媒体教学,整齐划一的鼓励称赞,花样百出的交流互动,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一堂有趣味有生命有温度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呢?课堂上的师生如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形成开发、互动、生成的课堂呢?具有特色的课堂组织教学将成就我们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强制生硬的课堂口令语除了惯用的“棒,棒,你真棒!”“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不说话”“一二三,坐端端”外,我们能不能尝试用诗词对句的方式来开展组织教学。例如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整顿课堂纪律,集中全班学生注意力,呼“床前明月光”,学生应“疑是地上霜”,师呼“举头望明月”,生应“低头思故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两轮下来,学生在应答间就主动坐好,集中精力,目光看向老师了。教师采用这种诗词结对的对接语与学生形成课堂互动,对课堂教学的管控能做到动静结合、收放自如。
那么,运用诗词应对作为课堂师生对接语有什么特点呢?
一、润物无声渗诗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总目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学科的血脉根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以诗教化于人之说。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纵观中国文学史、教育史,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那些代代相传、让人齿颊留香的古诗词,无不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古诗词就是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文化密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一文中提出:要改变我们语文课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 “诗教” 中汲取智慧。
在开展 “诗教”时,要重视诵读,重视会意与感悟,不过度使用多媒体手段,少一些 “任务驱动”。不要为学诗而教诗,为诵诗而背诗,为解诗而讲诗。
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在每一次师生互动时,采用诗词应对这样的方式开展组织教学,恰如春阳送暖,春风拂面,春雨润物,在不经意间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终有一天开出芬芳的花朵。
二、师生应和调氛围
传统古诗词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讲究平仄,韵脚合辙,对仗工整,富含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意境美。师生在一呼一应的应和过程中,有来有往,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充满意趣。不同于以往教师在整顿课堂纪律时的教鞭棒喝、命令训斥等方式,当学生处于热烈讨论或精神不振的时候,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对句接龙将教师的指令送进每位学生的耳朵里,帮助学生自觉调整学习状态。这样的对接语温柔而有力量,充满了语言的魅力,温暖了教学行为,形成良性互动,能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棠老师这样评述:"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我们从课堂师生对接语入手,在不经意间,在细微之处,在应对之时,与经典相伴,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力量,让课堂溢满浓浓的诗情,让美好感染人心。
三、潜移默化凝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素养绝不是语文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叠加,它还涵盖了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皆是此理。
课堂对接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师生不断应和,反复诵读,已让传统古诗词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同时,它也淡化了学生对背诵诗词的反感情绪,让古诗词学习变成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游戏,活跃了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从有意记忆转向无意记忆,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
巴金先生非常重视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他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同样的道理,积累背诵是第一要事,它不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字字对应,尽解其义,而是在不断的吟诵中感悟体会。运用诗词对句的形式作为课堂组织教学的师生对接语,将有形的教学化为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形成师生互动,强化积累背诵,调节课堂氛围,彰显语文韵味,成为培养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们将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课堂实践中去观察提炼有效的措施,在润物无声的师生应答中落实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 温儒敏. 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9(06)5. 程少棠. 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