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秀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九中学 830000
摘要: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我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能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愿望;动手操作,提供探索空间;观察分析,探索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开放练习,培养探索能力。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 思考 探索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我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愿望
小学部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乃是最基础的几何知识。好的、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空间概念或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创设如何直观化,情境创设如何体验化,情境创设如何想象化,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反思、总结、应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愿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个木制的长方形框架,边演示边提问:“把一个木制的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不变呢?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借助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提供探索空间
小学数学课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为什么”,明白“是什么”。“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有关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为保证“动手操作”活动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实效与高效,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提供操作机会,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探究,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并接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再有,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师以“如何画圆”为核心,通过“如何在纸上画圆”、“如何在操场上画圆”“怎样把圆画得更大”这三个问题,步步为营,引发学生自行操作、自我思考。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的“圆规画圆”经验出发,质疑“为什么有同学用圆规画出的却不是圆”,并根据现场观察,分析学生多种不正确的画圆动作,进而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接着,教师话锋一转,由纸上画圆变成了操场上画圆,很自然地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于“操场上如何画圆”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始终以学生思维作为教学起点,针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结果或让学生自感语塞,或让学生恍然自悟,直至找到现实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法。至于“怎样把圆画得更大”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加长绳子”,这是学生在画圆活动中深刻理解了“圆的大小与其半径有关”的必然回应。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对话环环相扣,充满了数学思辨,散发着学生思维的光芒。
三、观察分析,探索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从分析具体的、个别的数、式、图、物入手,抽象出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象,区别其中的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了解本质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概括、归纳形成概念、法则、公式。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从一次次个别的认识导出一般结论的过程,它运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教学这一块内容时,可先发给每位学生12块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自由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然后从各长方形面积的分别计算中,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开放练习,培养探索能力
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安排一道开放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设计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形特点,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将图形进行分割或添补,然后解题。通过开放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探索这一主线,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