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辽宁省丹东市六纬路小学 118000
内容摘要:《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诸相处的意识。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只有通过科学课堂对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贯彻学生的终身。
关键字:小学生;科学 ;环保意识
蓝天,碧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天地,在一百年以前,这也许不是难事,而在今天,这是怎样一种奢望。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人类世界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生存在一个饱受污染和破坏的天地之中,我们又不能屈服于这样的环境。既然一齐拥有,就应共同分享所有的灾难和幸福。当拯救地球的历史使命降临到你我这代人的肩上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面对日益憔悴的地球,面对历史的责任,只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诸相处的意识。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小学生好奇心强,生活热情高,对许多事情他们怀有浓厚的兴趣。许多孩子对于环境保护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出于他们的好奇心,而不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通常从小处着手,通过身边发生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了解环保的意义,适时的做好宣传工作。
一.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
在学习《地球上的水》一课时,我事先考查了丹东附近的自然水域,发现鸭绿江下游的水被污染的特别严重,而且我还找到了鸭绿江江边的几个大的污染源,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去考查一下鸭绿江下游的水质。并且把看到的几个污染源告诉他们,建议他们到这几个地方看看。并写出调查报告,课堂上当我要求学生们拿出调查报告时,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许多心急的孩子不等我问就开始讲了起来。通过他们的表情看的出来他们都非常激动,他们对家乡的母亲河被污染的又黑又臭都很愤怒,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时我就通过课本结合调查的实际告诉他们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并让他们举例说明鸭绿江水污染的后果。有的学生说鸭绿江不能再象以前一祥游泳了;有的说江里的面条鱼没有了。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正危害着我们每个人。把学生原来的忧患意识转化成一种行动的动力。并积极引导他们该怎祥去做。孩子们的情绪由最开始的激动和愤怒变成了斗志昂扬。看的出来他们正准备用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母亲河还原本来面貌。
二.注重渗透教育
做为一名小学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只有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未来掌握更多的环境知识打下基础。在科学课里我十分注意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关于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们通过PPT和多媒体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和植物。了解这些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主要生长地区。以及这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且让学生们知道这些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在宣传保护濒危动物,可学生们如果连这些珍稀的动物、植物都不认识,又怎么谈得上保护呢?学习了这些知识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更有效的去保护这些珍稀的动植物。
还有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国家专门颁布了法律,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对它们要加以特别的保护,对捕杀珍稀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人要进行法律制裁。
在学习《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时,向学生们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法》,使他们知道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去。为了保护水域不受污染,在水域附近不能排放工业废渣、垃圾粪堆等。当学生们学习了这些法律知识后,一方面他们以此为准绳来约束自己,另一方面,看到别人有破坏环境方面的行为时,学生们可以想到用举起法律的武器和这些破坏行为做斗争。
三.重视课外拓展的探究
此外,我还布置学生们的课后拓展的时候,要求多阅读有关这方面的读物。并且鼓励他们把的看到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和课后的几分钟读给别的同学听,可别小看这几分钟,就是通过这几分钟,同学们了解到在日本因为水污染发生过一种可怕的水俣病;地球上的热带森林正在消失;我们都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中;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全球的气温正在越升越高;这些材料都是同学们亲自收集的。在同学们之间传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增加了学生们治理污染,改造环境的决心。
四.环保活动与实践结合
为了配合学生强烈要求保护环境的意识倾向。在大队部的帮助下,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许多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例如:“争做环保小卫士”,从身边的小环境做起。领学生们去参观鸭绿江的中游、下游的水,让学生比较水质,回来写一份调查报告。还就现在最热门的有关“白色垃圾”这一话题在学生中普遍展开讨论,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知道白色垃圾的危害,以及治理的方法。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这些活动都收到了良好地效果。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产生了这祥一种想法,认为环保必须大家在一起才能做,我一个人做不了。这时就应该对这些意识加强引导。告诉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纸、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都是在保护环境。这些事虽然很小,很平凡,但千万个人都这样做就非同凡响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为个体的重要性。
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而全国有近4亿的家庭,从自己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国所有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都在影响着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每个人都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少丢垃圾。既然垃圾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对垃圾的处理就尤为重要。身为小学生能做的,除了减少制造垃圾外,还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我们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给垃圾分类是我们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如果从小养成了习惯,那么给垃圾分类分装就会成为自觉而普遍的行动,也会从源头上给垃圾的处理带来方便。
关于环境保护我认为光靠课堂中老师带领下所做的那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行为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我想给那些正处在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提几个建议供大家选用。
1.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向你的家人、朋友长辈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从现在做起,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前环境保护要求;
3.养成节俭的习惯,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反对浪费;
4.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5.做个绿色消费者;
6.发现你身边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要与之宣战。
7.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积极的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未来更好承担历史责任做准备,我们都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关心着这功在千秋的大业。这些小学生们会慢慢长大,有的可能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而大多数人将从事别的职业。但他们一定会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深铭刻心底。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