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文本指摘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杨天志1 李倩2
[导读]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发行使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
        杨天志1  李倩2
        1.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南阳市中光学校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发行使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我们课题组在通览研读的过程中,就某些文本问题征求了相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梳理出一些文本差错或瑕疵。现将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2019年6月第1版,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的纰漏一一指出并扼要点评,期与语文专家和教育同仁争鸣,以便促进教材日臻完善更上层楼。

        一、四年级上册
        1. 课文1《观潮》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这段第一句话中“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不是具体的某一天,而是每年都有的。这是一般叙述,并且时间为自古至今的复指,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日”。而第二句话的“这一天”是特定的一天且为单数,这两句话信息不对称。因此,准确起见,建议改为“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今年的观潮日,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早上,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2.课文18《牛和鹅》
        “(鹅)还伸长脖子,吭吭的叫着。”
        “吭”课文注音为keng,一声。这里是拟声词,鹅的叫声为刚刚或昂昂(音),和“引吭高歌”的“吭”更接近,因此该注音不合适。“吭”是个多音字:如四年级下册15课是丰子恺的《白鹅》: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他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这里的“吭”课本注音为hang,二声。
        下册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定的四下打量着。此处“吭”仍有注音keng,一声。因此作为鹅的叫声的拟声词,要根据实际情况,当用hang,二声。2020年第1版此处却改为“嘎嘎地叫着”,更离谱了,嘎嘎是鸭子的叫声,不是鹅的叫声,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5《说话》中就有“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的诗句。鹅的叫声为gang gang或ang ang,都与hang hang比较接近。建议此处仍用“吭吭的叫着”,注音为hang(二声)便可。
        3.第二课后阅读链接
        “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
        这里的“摄下倒影”是否搭配合理?地面上的人或景物有方向,分上下,天空和白云不分上下正反,何来倒影之说。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五):“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就比较贴切,形象。六年级上册鲁迅《好的故事》有“两岸边的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也是很有意味的。其实早在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水中的影子”篇目还真不少,但唯有此处感觉别扭。
        建议改为: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照出天空和白云的影子(或:会映照着天空和白云),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
        
        二、四年级下册
        1.课文2《乡下人家》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这段课文中“他们”出现频度过高,前两个“他们”连同“的”都可以删去,最后一个“他们”也可以不要。
        “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布局。谚语曰:“门前坟,屋后水,家败人亡子不归”。这不全是封建迷信,从环境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屋后有河,不利安全。可以改为“门前倘若有一条小河”。
        2.课文3《天窗》
        茅盾的原文如下: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的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这篇散文很有韵味。特别是原本位于倒数第二段的被编者删掉的那一段很是可惜:“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这是多么出神入化的语句!现行课文中没有了这一段的承上归纳和递进深化,单有最后一段总觉得有点矫情和清浅。
        虽然是名家的美文,但也并不是无懈可击。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第六自然段的时间应当加个限定,改为“晴朗的晚上”,这样既跳脱出“夏天阵雨来了”的语境,又和下文星月云影、草地河滩等景象形成信息对称。腥风苦雨的“夜晚”断然不是“美丽神奇”的。二是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和下文“屋顶”开“天窗”有点矛盾,建议改为“乡下的房子原来只前面有一排木板窗……又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3.课文4《三月桃花水》
        这是小学语文的经典篇目。原来人教版的小学课文曾经是这样的(划线处是统编版教材改动的地方):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今本与前并作一节)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今本作流啊,确实比流淌好:光芒,丝绸都可以流动,但不会流淌)。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今本删去)那忽大忽小的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今本改为: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今本添加: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今本删除)……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今本删除)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今本删除)
        这段语言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如果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充满诗意,然“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就有点匪夷所思:光芒\丝绸\映照就显然华而不实:光芒咋映照?映照着蓝天的丝绸还是丝绸么?人间好像还没有玻璃丝绸,或许只有天上的织女才能纺造?这样说来,似乎又违背了比喻通俗易懂的法则。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和以下的“它看见.....”似乎也有矛盾呢!
        “竖琴\弦"咋又弄出了“浪花\鼓点”,简直是乱弹琴嘛!
        现行的课文改动较大,去掉了空洞的无病呻吟的抒情,很好,内容更集中明快。再读今天的课文,依然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光芒像丝绸映照,若光芒和映照都是偏义复词尚可,关键是丝绸为喻体,词语既不搭配,比喻又失规则。至少改为:是什么光芒,像一匹丝绸的明洁,映照着蓝天?本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五):“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这就比较贴切,形象。
        4.课文6《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中的好多地方似乎来自于科幻,并没有运用重要的证据来进行科普:比如中华龙鸟,孔子鸟,始祖鸟,尾羽鸟等古生物化石。文中至少有四处提到“恐龙长羽毛”或“带羽毛的恐龙”,这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至少也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毛发和羽毛是区别兽类和鸟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毛发主要是为了保暖,羽毛除此而外还为了便于飞行。随便百度一下:“中华龙鸟” 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型动物,经科学家证实中华龙鸟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层原始绒毛。专家们分析,那块像龙又像鸟的化石上,骨骼特征很像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头较大、有牙齿,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而且,专家还发现,这种动物还有一些类似羽毛的物质,但是,这些“羽毛”呈片状,与现代鸟类不同。所以这种带引号的羽毛并不是真正的羽毛,可以称之为类羽或前羽;何况还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或许可以把它归入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鸟类身披羽毛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利于飞行。所以课文中的羽毛可以称之为“原始绒毛”,“原始羽毛”,类羽或前羽;至少课文中的羽毛也得加个引号。
        建议该文改为围绕中华龙鸟的科普文字。要根据最新科研成果来进行重写,并交由权威专家审核。
        5.课文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什么)“最多管一天”,是生命还是药效?再往后看才知。为什么要缓慢释放?病人的痛苦刻不容缓,为什么要缓慢释放?是为了多卖药,宰病人吗?当然不是。
        建议改为:……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物效力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效渐次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6.课文8《千年梦圆在今朝》
        “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
        “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是从课文中摘出的三句话。原来是第一,1970年代是第五,现在是第三,为什么?课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振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可以激发炎黄子孙梦圆民富国强的压力和动力。
        建议客观说明旧中国,特别是明清以后的社会和国运情况……补缺释疑,了无遗憾。
        7.课文14《母鸡》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他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5《说话》中就有“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的语句,符合常识和实际。2020年第一版次印刷四年级上册课文18《牛和鹅》有“(鹅)还伸长脖子,嘎嘎的叫着。”;这里母鸡又嘎来嘎去的,都和实际情况不符。鹅的叫声为“吭吭”可注音为hang(二声),母鸡的叫声也可写作“吭吭” 注音为keng,一声。作者或编者大约偏爱鸭子“嘎嘎”叫,或者都不曾深入实际生活,误把鸡鸭鹅的叫声混为一谈了,甚或是根本不识鸡鸭鹅。
        8.课文18《小英雄雨来》(节选)
        (爸爸)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是文字错误,还是印刷错误?还是故意露白,以示爸爸的憨厚质朴的本色?改为“看见了(在)区上工作的同志……”顺当些。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子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星……”
        第三人称为有限叙事,有些层面、角度难以全视通透无阻。文字可以适当作变通处理。
        9.课文19《我们家的男子汉》
        “看着他一点儿一点儿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儿一点儿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
        此处标点符号不合适,一逗到底,缺少层次,也影响对语句意思的真切理解。文章的意思不仅来自于“字里”,还取决于“行间”。
        课文这段文字第一句话后逗号,冒号,破折号都可,但逗号太平白,没讲究。后面词语罗列,之间用顿号,逗号皆可,但需要顾忌整个语段的层次和逻辑;最后一句前用省略号或破折号,意思就不一样了。当然还可以再交互组合出不同的标点方法。
        10.课文20《芦花鞋》
        “他们一个个走上前来,用手抚摸着它们——这一抚摸,使他们对这些鞋更加喜欢。”
“使”字可以不要。本册第6课“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也是如此。
        故事最后的情节很感人,有“含泪的微笑”效果。城市和乡村的差别通过芦花鞋的价格、用途暴露的淋漓尽致。因为是节选,没有了苦难的背景陪衬,有了田园牧歌似的诗意。现在的儿童看文章很容易从现实代入:为了让那个城里人不遗憾,青铜脱下自己穿的芦花鞋,在雪地里光着脚;把一双穿过的芦花鞋(卖?送?)给城里人……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因此,编者应当加个导读或必要的说明性文字(当然师生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批评及使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教教科【2019】402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天志(1968——),男,河南西峡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李倩(1982—),女,河南遂平人。南阳市中光学校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阳市卧龙区讲师团成员。南阳市优秀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