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阅读长度,拓展人生宽度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刘文艳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刘文艳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5141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让阅读参与孩子的人生、丰富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将来在波涛汹涌现实生活的“定海神针”。
        关键词: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材料选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一、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融合课内外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对于语文课程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依靠多读、广泛阅读、高品位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而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要经历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熟到熟练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借助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在使用的统编版教材就十分重视“既有知识和经验的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编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颗小豌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这四篇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渐次推进。如果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坚持这些做法,就有助于改变学生较常见的被动阅读状态,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内涵。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
        二、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途径,又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来吸收、反刍、提升,从而养成深思和内省的能力,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推荐有趣、有益的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上完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在教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给学生搭建了有效支架,指出了明确路径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本书。我觉得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很切合,非常适合推荐给孩子们阅读。《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法布尔观察了昆虫一辈子,才完成这本巨著。它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为最有影响的书,同时还被誉为“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它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一部昆虫的史诗,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它既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又能使学生对观察动植物进一步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提供了很多观察的方法。这样的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方法的指引;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延伸,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在老师推荐书的同时,还应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更应该回归它本来的模样:超功利、无压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阅读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因此,我不仅在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还到学校图书室里精挑细选,借了不少适合他们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让学生尽情阅读。在“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大趋势下,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漫漫书途上的引路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宝藏;还要成为掌灯人,用书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种,点亮学生的阅读旅程。
        三、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书有了,读书方法也会了,学生是不是就很自然地能在书山上攀登、翻越了呢?其实不然。营造班级积极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热情,才能尽可能多地争取孩子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课外阅读才能有效开展开来。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安排学生搜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让它们先打前站,武装学生的思想。思想上有了共识之后,我又精心设计了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如推荐了《昆虫记》一段时间后,就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新奇的昆虫知识在图片与学生有趣的讲述中变得更加有趣,这样就会使原来对阅读课外书没有兴趣的学生吸引住,也极快地捧起了这本书,尽量地争取了学生参与阅读。再通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使阅读活动再动员、再升温,全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个个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照顾到各个层面的需求,我还精心设计了评选“阅读之星”、“朗诵之星”、“背诵之星”、“讲故事之星”等评比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与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以活动促阅读,以阅读促活动,在无形中将孩子们尽可能多的带人书的海洋。
        结束语
        孩子最初走到的地方,就是未来再出发的地方。阅读在人生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胸襟和审美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探索打通课内教材通向课外阅读的通道,更好地去整合、优化,更好地成为引领者与指路人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