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力教学,弘扬纳爱品牌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王月莉
[导读]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坐落于山东威海乳山市,为了进一步弘扬纳爱教育精神
        王月莉
        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山东省乳山市264504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坐落于山东威海乳山市,为了进一步弘扬纳爱教育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助推学校在构建特色发展新格局中赢得先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大力推进纳爱教育特色建设。

一、提升班主任核心团队素养,树立纳爱品牌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党支部和校委会从一线教师中挖掘先进典型,总结梳理典型经验和亮点做法。

        1、典型经验材料撰写:入选教师从教书育人不同角度,如习惯培养、班干部培养、自主管理、关爱学生等,撰写自己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典型事迹,字数在2000-2500字,1月31日前将各自的经验交流材料电子稿传给分管领导,各部门初审后再打包后发给校办。

        2、典型材料的审核修改:学校成立材料审核专班逐一审阅,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相关人员,相关领导督促修改,于2月6日前将二次修改稿收齐传校办。

        3、选取典型交流学习:党支部和材料审核专班成员从所有材料中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经验做法,然后安排交流。所有材料一经采用,按计划结集成册,并同步使用微信平台发布。   

二、文化助力教学,弘扬纳爱品牌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营造优雅精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德育渗透、经典熏染、艺术熏陶、体能锻炼和技能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1.环境文化熏染心灵。学校特别注重用环境文化来体现“纳爱”元素,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按照“一楼一主题,一路一涵义”的原则,充实了楼宇、道路文化。学校八栋楼房分别用“博爱楼”“励志楼”等命名,六条道路命名为“礼德路”“仁和路”等。按照“书香校园”的要求,建设了学校和班级图书角,实施阅读工程,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

        2.主题文化引领成长。我们开设了“纳爱”教育主题文化长廊,围绕体育节、读书节、教育节、文化节、科技节和团队主题活动六大板块,宣传纳爱文化、和谐文化和阳光文化。举办“纳爱”主题活动,通过朗诵、歌唱、表演、实践等形式,将“纳爱”传承和发扬;通过“圆梦”艺术团、“爱之声”乐团、“丹青”书画园等社团,举办“爱心志愿”活动,以爱传递爱,以博弘扬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班级文化康健身心。我们按照“友爱”“美德”两个主题,完善了班级文化。班级有班徽、班训和班歌,体现了班级特色。

课桌上有“关爱卡”,黑板报上有“友爱专栏”,形成了爱心互助的氛围;张贴“读薄书本,读厚人生”专栏,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善行义举四德榜”宣扬美德,让核心价值观践于行、化于心。

三、立足品质培养,注重吸纳创新

        学校将培养四有学生纳入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开设了“励志、求真、求新、和美、自律”五品课程,注重培养四有好学生。

        1.立足品质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生各项品质的培养,开设了励志、求真、求新、和美、自律课程。励志课程主要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求真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求新课程主要是塑造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永攀科学高峰;和美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自律课程主要是锻炼生活技能,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

        2.注重吸纳创新。在课程实施上,构建了“126”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注重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把握目标定向、问题聚焦、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目标达成和问题延伸这六个基本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要求为要素,突出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每周设置两小时拓展课程,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同步课堂设计,资源重组,提供崭新的课堂体验;提倡走班学习,为不同兴趣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

        3.评价量质结合。创新评价模式,运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方式,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等多元评价,注重进行正面激励。建立“纳爱档案”,采取过程检查、成果展示和学生评议等方式,不但讲求评价的“量性”,以数量看好坏,更讲求评价的“质性”,鼓励创新开拓,有别于他人,以质量看成败,激发了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四、践行博爱仁心,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从领导到教师,从员工到学生,讲究博爱、友爱和仁爱,特别注重践行博爱仁心的育人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身心成长。

        1.关注学生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制订了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举行教师“师德、师能”培训,塑造博爱之师,带给学生最深情的关怀。关注细节献爱心,大是大非情满园,从一粒纽扣的缝补到大病学生的救助,从娓娓道来的倾心交流到走访家长的默默付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传统文化陶冶心灵。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明流传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今时代,永远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3.践行博爱仁心。学校大力开展了“纳爱”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涯体验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社会理解、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初步形成生涯规划意识。该活动成为学校一大办学特色,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助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