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明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山海小学 邮编312030
摘 要:小学数学总复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观察现阶段的复习课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关键原因是学情分析缺失,目标定位偏差,导致复习无效。本文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如何构建基于学情的有效复习教学。
关键词: 基于学情 有效复习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小学毕业总复习,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总复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观察现阶段的复习课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关键原因是学情分析缺失,目标定位偏差,导致复习无效。本文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如何构建基于学情的有效复习教学。
一、忽视学情,偏离复习目标
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间又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学习现实,一味凭经验臆测学生的复习起点,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原因之一就是对学情了解得还不够充分,对学情研究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会想当然地从经验出发,去找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等,或者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师认为让自己有比较大的演绎空间的教案,造成课堂节奏的混乱,使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模糊不清,尤其是这三种情况比较突出:
?忠于教材,置学生于“低起点”。
[案例1]
T: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T: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T:这些周长的计算方法我们是如何得到的?
T: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的呢?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挑几个你比较熟悉的在纸上画一画或用文字写一写。
T:我们回顾了这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关于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及其由来,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已经非常好,但教师在执教时,无视学生的现实起点,一律把学生当成了零起点而照本宣科,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学生无须思考,只需一问一答即可,自主缺失,枯燥乏味。这是置学生的学习于“低起点”。
?复制教案,置学生于“高起点”。
[案例2]
T: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T: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呢?
T: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没有?(学生一片茫然)
T:比如平行四边形,它没有周长吗?能计算吗?
S:有的,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一样,也是2(a+b)
T:同样是a和b,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一片茫然)
T:面积公式实在太多了,对于这些公式,如果有个万能公式,只要记住它就够了,你猜猜会是它们中的哪个?(学生又一片茫然)
T:我想向大家介绍的这个万能公式是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自主播放,教师讲述)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启图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也可以计算,从而体会到周长计算公式反映了周长的本质,公式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但是一个“为什么没有”却让学生一片茫然。接着又通过梯形面积公式,试图构建图形之间的网络关系,教师的目的似乎达到了,但不仅学生一片茫然,听课教师也一片茫然。这是置学生的学习于“高起点”。
?无视差异,置学生于“同起点”。
[案例3]
T: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T:我们在推导这些面积公式时,最先学习的是什么图形?
S:长方形。
T:接着学习了什么图形?
S:正方形。
T:正方形可以从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哪些图形也是从长方形推导出的呢?
S: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T:根据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推导出什么?
S:三角形和梯形。
T:板书形成书本中的网络图。
对于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很多教师都能意识到要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上述案例中,教师有着强烈的整理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构建同一种知识网络的过程,却忽略了学生自主的整理和个性化的表达,思维得不到碰撞,学生无可奈何。这是置学生的学习于“同起点”。
基于学情,奠定有效复习基石
众所周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更是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石。忽视学情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只有了解了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才能回归学习原点,尊重认知需求,正确定位目标,展开有效复习。
基于学情,回归数学学习的原点
据论述,教学目标,就其性质,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先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让我们有针对地进行学情调查,大大减少学情调查的盲目性,且更便于教师对学情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
基于学情,尊重学生认知的需求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学情,奠定有效复习的基石
基于学情,正确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兴趣点、困惑点等,能大大缩短教师主观预设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有的放矢”,做到按需教学、以学定教。
关注学情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学生的现实学情是动态的、变化的,现实学情的生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关注学生学情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情分析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数学教学的起跳板,找得越准,踩得越响,跳得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张红.复习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图形与几何”总复习教学策略谈[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3:页码.
[2] 王金林.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1,9: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