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原生态作文缺失原因及教学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刘丽娜
[导读]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
        刘丽娜
        (庐江实验中学,安徽 合肥  231500)
        摘 要:新课标强调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这就要求写作要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本真,而当前教育普遍存在学生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胡编乱造的作文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在教学方面则普遍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留心生活真善美的基本素养的提升。本文试图从原生态作文的理念解析如何让作文本质回归,真正成为学成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载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原生态;作文;教学对策
        
        一、初中语文原生态作文缺失的原因
        笔者从教六年来,从作文批改中发现,在作文写作中,照搬模仿、捏造事实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不可否认,艺术源于模仿,但当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疲于创新,模仿变得泛滥无度,甚至到了照搬照抄的境地,我们就不得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当然,欲求其果,首先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笔者通过调查和谈话的方式,发现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写作缺乏生活素材累积
        素材积累贫乏,一是学生阅历尚浅;二是缺乏积累素材的能力。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中的少年“强说愁。”正是源于还未了解真正的“愁滋味”。现在的中学生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生活圈子小,大多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相对单调,对于习以为常的生活往往麻木淡漠,写作中总觉得无感触深刻的生活素材可以提炼,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流水账式写作,只为凑够字数;或编造事实,写作内容并非发自内心真实的感受,即使效仿的文字很美,情感很深刻,也难免显得矫揉造作。
        (二)学生写作缺乏真情实感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的生命在于情真意切,写作时也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够使文章表述更加生动鲜活。而真实的情感源于生活,源自于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是自我情感体验的自然流露。可是当下,初中学生的作文内容往往不是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真实感悟进行展现,而是将更多精力用在揣摩阅卷老师的好恶,用在分析高分作文得分的原因。他们的写作常常是对优秀文章中精彩语句、典型事例进行取舍重组、甚至机械堆砌,甚至通过归纳中考常考作文类型来背诵相应范文,缺乏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融入,很难写出独具个性化、饱含深情的作文。
        (二)学生写作缺乏语言运用技能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指出,写作“恒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有时候,学生的作文显得“假”。并不是叙述的事情不真实.而是往往把亲见之事表述得让人觉得“假”,缺乏写“真”的语言组织技能。这种技能关键在于写作中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历来佳作,都堪称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

宋代李清照的《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正是通过对作者夜间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极其传神地传达出醉心的唯美,又带有伤感的真实感受。《红楼梦》便是紧紧抓住了龄官“画蔷”这一细节,刻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生活在下层的女子被压抑的有爱不敢言说的境遇,深深的震撼着读者。可见,真实动人得细节描绘是作品的生命之本。
        二、初中语文原生态作文缺失教学对策
        (一)拓宽教学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
        “生活体验,是获得直观认识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的解读文本,以文本为切入点,结合真实生活场景,潜移默化地植入生活场景写作训练指导。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开展的运动会、研学游等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具有独特意义的生活体验,这样才会印象深刻,言之有物,抒之有情。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累积训练的结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交流圈,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意见,在这种互激式的场景中最能激发学生组织语言的潜能,从而提升自我语言组织能力。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演讲、辩论赛等活动,给学生创造表达自我,交流观点的契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同时,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尊重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语言组织能力有独特的年龄特点。

        (二)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作为间接经验,是学生在直接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最好的补充剂。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所谓的好书即是积极的、向上的、经得住历史考验和沉淀的书籍;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书。阅读应是一种具有自主性、个性化活动的阅读,而非纯粹接受式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时,多视角解读作品,提出自己地理解和疑问,不应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过多干涉,更不应对解读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的主人,既能发现作品成功、独特之处,又能有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做法,即使有时他们的思考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它们都带着学生思考的痕迹、是他们思想的闪光之处;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好读书。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长久的、趣味盎然的专注于阅读。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一切细碎时间去阅读,去感受阅读的乐趣,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三)养成写作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真善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于生活点滴,善于捕捉触动心灵的因子,坚持动笔记录生活点滴,不要让历经的事情、情感的冲击在时间长河里淡忘,要引导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将最真切的感触付诸文字,并反复推敲,斟词酌句,以求文字能精准传达所见、所闻、所感。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会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提升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笔者执教期间,曾有一名学生,起初每次作文只有三两句话,却也不是随意而作,有时是记录对生活的思考,有时是对未来的困惑,也有对友谊的独到看法。总之,这不算一篇出色的文章,甚至算不得一篇完整的文章,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深深吸引着笔者。所以,笔者时常与他交流探讨并鼓励他继续写下去,就这样,他从两三句写到一段、两段,后来先在《校刊》发表作文,又陆续参加几次作文比赛,几乎都囊获了名次。现在他常说写作于他更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习惯,而非被迫指令性的任务。
        邱贤彬.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南昌:西师范大学,2005: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