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李奕龙
[导读] 随着现阶段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发展,对教育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李奕龙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月川小学  572000

        摘要:随着现阶段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发展,对教育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并对有效培养路径进行不断实践摸索,从而使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根据教学内容中丰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独特魅力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小学语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及现阶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培养途径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了通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理念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等予以重视,使学生能够感受情感素材和古典文化的魅力,使其语文核心素质提升得到有效促进[1]。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为了有效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照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于转变教学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学习成绩提升,进行知识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进行知识学习,不仅使教学有效性降低,同时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无法有效记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缺乏重视,教学方式简单、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思考缺乏积极引导,课堂教学模式呆板、乏味,也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学生兴趣有效激发,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教学要求,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对自身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增强。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运用,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并在实际教学中,促进语文知识与其他学习知识的有效融合,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得以实现。
        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应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直观众、生动地呈现,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同时教师还可将相关的生物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有效拓展,能够对青蛙发育过程和青蛙体态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学生思维延伸,加强学生想象力培养
        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通常只局限于对课本中知识内容的讲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学生也只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无法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中。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对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积极引入,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结合课文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能够通过学生的联想和分析,对课文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2]。
        (三)积极组织阅读活动,促进知识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加强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大量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善于对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对自身语文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运用,使知识积累的作用和成效得以充分体现。同时通过学生的不断知识积累,能够使其文化素养有效提升,视野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
        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挑选,在每天正式上课前,教师可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朗读,其中可包括诗歌、散文、词曲等,通过不断的朗读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朗读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杂志、科普文章以及名著等进行浏览和阅读,并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之后的作文写作、文章鉴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有效性提高
        教师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构建,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予以激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对自主性、开放性、交流性课堂进行积极创建,有效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3]。另外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得到有效促进。
        如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堂教学时,教师可借助视频、声音、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对思念的情境进行创设,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有更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对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结束语:为了有效保障学生的全面成长,小学关键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指导下,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采取更加针对性教学计划,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参考文献:
        [1]吴朝明.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34).
        [2]权正国.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探究[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10):34.
        [3]付金平.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中的构成与培养路径[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