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云 董杰
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摘要: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以文字文学为主要教授内容的高中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自然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课堂中立足文本的挖掘,平时练笔和征文比赛,课外阅读的心灵引领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本挖掘、练笔征文、课外阅读
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纳入到国家教育方针当中,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只有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所谓“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着传道受业、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而以文字文学为主要教授内容的高中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自然承载着巨大的责任,笔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积极践行党的教育事业的宗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凭借教学一线多年的经验,立足自身的实践,主要通过文本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三大个途径实现将立德树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二、写作——平时练笔和征文比赛。
作文不但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能综合反映语文学习水平的创造性活动,更是能够反应学生精神层面的一个镜子,学生的思想动向,思想境界的高度很容易能够在作文中捕捉到。所以,作文训练不但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途径,更是让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培育高尚品德,浇铸内在品质的优选载体。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从国家法定节日、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等方面着手,应情应景给同学们开展各种主题写作或参加征文活动。比如:新学期开学之际,会有“遇见给更好的自己”为主题的写作,学生在新学年树立新目标,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新学年的学习中,在他们心中种下新梦想,升腾新希望;在“教师节”开展“师生情 感恩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珍惜师生情,懂得感恩;9月18日“国耻日”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铭记耻辱,强志强国;在“国庆节”会让学生书写近年祖国发展的取得的成就,抒发对祖国的的祝福和赞美之情;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让学生写下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谴责,对30万无辜同胞的缅怀,激励学生在内心对和平的珍惜,传递对和平的热爱及对维护和平的决心;在“元旦节”写下对新年的祝福,对未来的希望,对同学的祝福,在内心种下希望的种子,捧出相互关爱的温暖;3月12日“植树节”,让学生放眼教室外,投入大自然,写下对大自然的喜爱,树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在“劳动节”,书写对劳动的热爱,明白劳动的意义,用顽强、英勇的奋斗精神创造美好未来;在“建党节”,通过写作讴歌我们伟大的党一路披荆斩棘,由弱到强,建立“新中国”,创造“新时代”,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建军节”,学生讴歌人民解放军对伟大祖国和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颂扬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关注国防建设,热爱橄榄绿,立志携笔从戎筑青春,建功立业兴中华。
这些信念、感动、温暖、激励等等美好的品德随着时间流转,渐渐浸润到内心灵魂,在日常生活中,在岁月流转中润心细无声,实现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目的。通过举办大的征文活动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成长成才等的重要论述,如紧扣“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这一主题,以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为视角,开展征文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抒发自己的强国志向。结合时事热点以“戍边战士赤胆忠心,英勇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组织征文活动,来激励广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争做时代新人,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进一步树立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的坚定信念。
三、阅读——铸造品德 引领心灵。
高中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对事情也有独特的看法,因此高中阅读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划分层次、弄清思路、把握主旨等浅显的层面上,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与文本多重对话,展开思想的碰撞,获得审美体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一直坚持阅读分享,从“历史名人故事”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到“文本人物的轶闻趣事”等等。阅读不仅限于读书读史,我还让他们读生活,关注生活日常也是学习的手段同时也是感受生活感受美的途径,鉴于学生生活单调,圈子狭窄,自由时间少,所以提醒生活关注生活的日常也是很好的方式。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个自主活动:分小组按照四季流转,感受春夏秋冬的美。每个小组按照每个季节的特点搜集图片、对每个季节的特点写下个人的自主体验以及对每个季节的诗词进行鉴赏等活动。这样不但让还给学生的写作储备了素材,平时的积累可以在写作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培养其感受美好事物的感知力,给学生心灵和精神涂上一层正能量的色彩,在感知美、欣赏美中培育美好品德的目的。当然,阅读也可以从书中走向生活,阅读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如“漯河博物馆”“漯河城市展馆”“漯河图书馆”“漯河许慎文化园”等等,这种实地阅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并通过这个窗口感受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人文、科学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和爱国情。
综上所述,笔者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生立足于课堂文本的挖掘,深耕平时的练笔和写作,拓展有意义的课外阅读,在这几个方面的实践,学生收获了不少。美好德行的树立,就好比用一条向上向善的丝线,将学生们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遇见的点点滴滴的美德,穿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不但美丽的自己,也会照亮别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命运。道德兴,则未来兴。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紧迫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坚持,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D]. 2015.
[2]佟世祥. 《佟先生的语文课》 [D]. 2016.
[3] 《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注:本文系2020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专项课题《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LHKT20201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