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芳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校建安小学 236800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在教学上也适用于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的能力,在疑惑中探求知识,寻求答案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语文知识、发现语言规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敢问,会问的积极性呢?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问题。课下和同事们一起交流工作经验时,最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真懒,一点也不愿动脑筋,年龄越大越不爱回答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举手的更少了……我不免沉思,试想仅仅是孩子们懒,年龄大,爱面子吗?我觉得也不尽然吧,应是学生本身对语文就缺少了兴趣吧。究其原因何不从我们教师自身去反思呢?连续教了这么多年的学,自认为积累了经验,教师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也不想改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呀?”或者“……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很少变换的教学过程模式,学生也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呈现出不屑回答,懒于回答问题的现象。如此教学,学生怎么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焕发出高昂的激情,呈现出和谐、热烈的互动氛围呢?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填鸭式的教学走出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回归生活情景中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实践、探究新知的能力。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精心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疑就有思,有思就有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在课前我展示课件——解放军“抗美援朝”时的激烈战斗场面,望着英雄们一个个倒下去的身影,孩子们眼中闪烁泪光,“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打这次仗啊?”“老师我们为朝鲜人民做的贡献太大了吧?”“那朝鲜人们为我们也做了不少牺牲呀”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课堂的情境中,同时也就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又怎能不迸发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呢?
二、教师适当进行示范引领,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这告诉老师要适时恰当的示范引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如:在教学五年级儿童诗《我想》时,其中就有这么几句“我想把小手,安在小草上。我想把把脚丫,接在松树上。我想把眼睛,装在大山顶上。
”读后我就向学生发问:“安、装、接,都是表示放在另一个物体上,能不能只用一个安或者只用一个装来代替呢?”引领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质疑,强调阅读时要注意字词的推敲运用。通过分析总结明白了这样是为了避免重复,又使语言生动。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用词恰当的好习惯。学生再读此文,就会发现新的问题:“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一句中,为什么不仅仅用“看”而换用“瞧、望。”立竿见影,示范成功,学生从我的提问中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并开始提问。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积极提问的勇气
学会倾听也是对人的一种尊敬,事实证明,当学生处在一种受人重视,被认可的氛围中时,就不会害怕自己的表现,才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让同学学会倾听,要努力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气氛,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地方。因此教师首先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的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我们往往看到课堂是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其他的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人家回答着他跟着说,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有些学生更是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老师,叫我,叫我”,不停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就会显示得局促不安,甚至语无伦次,干脆不吭声了。最后课堂上不再有人举手发言。由此看来,学生不是不想提出问题,是怕提的问题没价值,同学不支持取笑自己,丢面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老师只管讲,我做好学生就是认真听。所以想要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就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尊重、灵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的提问。
四、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树立学生课堂提问的信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正确的回答,乃至创见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给予热情的肯定与赞赏,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对学生是一种强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如教学《牧童》时,当读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位学生问:“牧童为啥不脱衣服就睡呢?”面对问题我不失时机的表扬说:“你提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真是位爱动脑筋的孩子。你有啥见解?”“我认为是小牧童吃饱了,一高兴就躺下了。”“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试着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很会学习。”“老师相信别的同学们还有自己的见解。”又有一个学生也举手说:“老师他是累了吧?”“老师喜欢你求知的勇气,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好吗?”这位学生也笑眯眯的坐下了。大家纷纷议论开了,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巧妙利用学生疑问,把牧童舒畅的心情,无忧无虑的生活体会的非常深刻。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学生敢问问题,善于提问题,有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富有创新意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提问技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信心。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质疑问题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