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琴
贵州省仁怀市喜头中学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其中包含了内容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初中语文这一综合性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稳步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文章主要是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素养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1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的优秀问题,如果站在传统文化本质上理解的话,像四书五经、陶瓷、戏剧、书画、服饰、对联等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类型。初中语文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特点突出的学科,而且其中蕴含的内容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人文教育价值,在提高学生生活感悟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则主要是通过重新构建语文课堂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死亡品质、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学科的向学生讲解其中的知识,长期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仅失去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而且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打造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人生态度、诚实守信、真诚友善等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由于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再加上且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所以经常因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化精品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效果的有效提升。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开发资源,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教材核心思想情感,开发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的教学资源。由于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古诗文、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随着学生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开展《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时,应该利用白板制作微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走进孔子,了解《论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孔子,探索孔子的经历、思想以及著作等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资源深度开发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站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说一下自己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和认识,分析一下孔子在为人处事、学习等各方面提出的主张。
此外,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畅谈经典、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展示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意义、道德理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
2.2利用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很多初中学生都人为学习语文知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背诵课文,就是背诵古诗,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质量下降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但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木兰诗》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花木兰巾帼英雄形象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感悟木兰替父从军的爱国精神。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先合理利用白板向学生播放有关于木兰从军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花木兰》、木兰祠、木兰像、木兰文化等相关内容,并在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女子的传奇一生后,再组织学生就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激发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2.3阅读延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认识到课内阅读的重要性,而且还应组织学生积极的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对阅读的有效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将自己的行为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深对传统文化魅力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
2.4感悟生活,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人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且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思想、价值观等相关内容。所以,为了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和感悟生活,要求学生紧紧围绕生活,参与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屈原》塑造的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缺且有着浩然正气与英勇无畏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紧紧的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端午节作为课堂教学开展的契机,从开展话说端午,认识屈原这一活动开始,要求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应的资源,提高自身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含义,加深对屈原身上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而且在参加教师组织的端午节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实现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优势,拓展语文教学的资源,构建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艳艳.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J].中学课程资源,2020,11:22-23.
[2]石淑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34:145-146.
[3]唐小平.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