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倩
厦门市云顶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实践,以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中加以运用的必要性及其突出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围绕数形结合思想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两者的有效融合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必要性;价值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具体是指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特定属性,又或者是借助于形的直观特点清晰而简洁的表明数与数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身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教师,我在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中便有意识地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得低年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切实发展起了数学素养。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针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必要性分析
(一)由小学低年级学生们的认知特点所决定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及其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在遇到一些稍显抽象与复杂的知识点时,学生们很容易遇到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实际学习效果不佳。从小学低年级学生们的这一认知特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数解形、以形助数,从而更好地突破数学认知上的重难点。可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们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的可行性。
(二)由小学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具体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体现为数与形这两个大的方面,在此阶段,学生们需要初步建立数感、形成空间想象观念。这一数学教学的要求实质上也便决定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原因,即学生们要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巧妙攻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所应当实现的目标。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探索
(一)有助于深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认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们的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很多时候局限于较为浅显的层次,这显然对于学生们收获足够深刻的数学理解并无明显益处,也大大制约着高质量数学教学效果的获得。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以数解形、以形助数,从而帮助学生们化抽象为直观般更加轻松的突破数学学习的种种障碍。
对此,我印象颇深。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数学知识时,猛然接触到“余数”这一数学概念,学生们难以理解,掌握起来的难度相对也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便为学生们呈现了如下“形”的表现方式,首先,8条线段表示“总共有的8块糖”,随后再细化为3条线段,表示“要分的3次次数”,最后,得出2条更细的2条线段,代表“划分3次之后仍剩余的2块糖”。就这样,原本稍显抽象的“余数”数学概念便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们眼前,使得学生们快速建立起了“余数”的直观模型。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之于深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认知所起到的意义显而易见。
(二)有助于锻炼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这使得学生们很容易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说,而且还并不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之于学生们数学素养的长远进步与发展来讲并无实际益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应当教会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们能学习,更能会学习。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无疑有助于上述目标的更快、更好达成与实现。
我自身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实践便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点。在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数学学习思想之后,不少学生们在自己的数学学习实践中很容易从这一思想入手进行数学知识的巧妙记忆,所获得的效果理想。例如,在教学了“图形的运动”这一节数学知识之后,学生们需要掌握与记忆对称、平移、旋转等众多内容。不少学生们并没有死记硬背上述数学概念,而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巧妙加以深化与升华。像有的学生利用数字“0”“8”来记忆图形的轴对称这一数学概念,有的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等记忆图形的轴对称概念……就这样,数学知识之于低年级学生们来讲不再是一项抽象、复杂的内容,相反,其具备了无限直观且形象的元素,使得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大增,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也获得了有效的发展,效果一举多得。
三、结束语
数形结合思想的恰当运用让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们的数学认知更加深刻,数学水平及其素养也得以有效的发展。为此,广大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以助推学生们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科利.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灵活妙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7):102-102.
[2]吴跃龙.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03):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