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苏欣
[导读]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兴起
        苏欣
        合浦县山口镇中心小学536122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军事、医学、科研等多个领域。而当前要谈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教学体系中。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于小学,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可以使课堂变得现代化、智能化。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进行论述,探究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结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引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新课改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改变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得以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视频、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不断刺激大脑皮层,加深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印象,实现有效学习,从而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减少教学负担。下面,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经验,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会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学生会害怕。信息技术运用具体的图像教学手段,或以声音、图片、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有乐趣感,解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生动地呈现图片、视频和动画,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这种新颖有趣的教育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强烈,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教师在学习“小数圆认知”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屏幕模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红绿灯信号灯并不陌生,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路口看不到真正的信号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来显示真实的信号变化,实现场景再现。视频画面中红色、黄色、绿色信号灯的规则交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为引入“小数循环识别”这一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借助情境的创设,来使得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使得最终的教学成效一举数得。但这其中,教师应该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带领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情景,使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得到实践
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一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摸象”的情境。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在课件上呈现大象,有三个小朋友摸象。第一个小朋友在摸完之后说大象像一个大蒲扇、第二个小朋友说大象像一条鞭子、第三个小朋友说大象像一根柱子;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大家摸得是一头大象,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呢?”引发学生的深思,最终归结于物体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一结论上,使得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使情境创设得到实现。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音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搜索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学习的知识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圆周率”一节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古人对圆周率研究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常识,了解圆周率的由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理解人民币”部分时,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货币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货币文化的发展史。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小学生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模。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为题材,以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为载体,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引导。利用 PPT 展示图片,利用视频展台展示实物和习题,利用微课做成动画和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小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功能,将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进而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和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奥妙和神奇,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获得最大知识储备。
        (3)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思维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公式推导得比较抽象,如果采用一套三角板、一个指南针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很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不能理解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展示学生经验的方式,进而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知时”教学中,学生在1:00=60分钟左右处于半理解状态,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因此,我用多媒体来展示龟兔赛跑的情况,把钟变成12棵树,作为龟兔赛跑的路线。然后我设置动画时间,尽可能多地让乌龟和兔子赛跑[6]。当快跑的兔子跑了一圈(60分钟),慢乌龟只跑了两棵大树之间的间隔(1小时)。通过龟兔赛跑的演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了教学难度,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和学生的难度,突破了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及时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在讲授“比较”内容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会出现“大象、麻雀、狗在游乐场一起玩跷跷板”的场景:大象和狗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大象把狗举得很高;同样,狗和麻雀坐在两端分别跷跷板,狗把麻雀举得高高的。视频中可爱的动物形象自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这段视频,抽象的“比较”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在这部分教学中,“轻”、“重”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知识点非常抽象,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抽象。将信息技术与这些知识点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呈现视频,将静态的抽象想象转化为动态直观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轻松轻松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学数学加爱学打开了新的视野,教师要不断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悦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辽宁教育,2018(21):55-56.
        [2]谢建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学周刊,2018(28):149-150.
        [3]刘萌.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