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伟丽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城区小学
摘要:情境创设是当下小学教学课堂中的常用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况,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其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此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教学,本文中笔者便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问题创设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改革,其对教育事业特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师生间的和互动,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出问题情境,该方式是构建开放课堂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另外,师生之间还要建立出平等关系,在平时也需要多交流、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做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那么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学习偏好,并结合生活实际,根据问题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但是一定要记住,所创设出的情景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直观,必须要适度,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集中注意力,充分激发出其对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其数学思维活动,发挥出自身的数学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个人的数学素养。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教师一定不能单纯的提问学生,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对其没有太大的概念,所以如果学生单单只靠凭空的想象会使个人受到思维阻碍,久而久之,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出问题情境,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所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必须要具备探究性,当然还可以借助到多媒体技术,利用3D将图形进行旋转演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的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以及数学的对称美,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将图形旋转后的形态、位置等进行一个准确的描绘,从中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是发育的时期,好奇心重,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抱有幻想。因此,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征,积极的创设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各异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其单一化和统一化,让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还要结合班级与生活实际,制定出差异化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
不仅如此,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数学问题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要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因此,教师要想创设出复杂的问题情境,其一定要善于将问题进行分解或转化,减少学生的思维阻碍,让问题情境能够做到以生为本,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
三、创设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性,与日常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应用性的特征,创设出具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来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实践,以此来提高其个人对问题解决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所创设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学生将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其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对知识应用的思维,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负数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那么其在授课过程中要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多的代入具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像“冬天的室外温度处在零下时,该怎么表示?”、“手机中的话费余额到达负数时,该怎么表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一些问题,因为生活性的问题能够将一些较为抽象化、复杂化的数学问题进行形象化、具体化,极大的方便了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的掌握和记忆知识点,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开动自己的脑筋,思考并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互动性的问题情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社交的好地方,教学课堂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环境,而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的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另外,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够更好促进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还需要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中能够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个人与同学构建出和谐的关系[2]。比如,在让学生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正方形、四边形等进行搜集、分类,同时教师也需要创设出一些具有互动性、集体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做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个体思考,还能让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的好习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师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不仅要增强对问题教学的意识,还要增进与学生的感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问题的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以及实际制定出探究性、层次性、生活性、互动性的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婷婷.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49.
[2]毕景信.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研究[J]. 华夏教师,2020(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