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让学生政治核心素养落地——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陈茜茜
[导读] 核心素养落实离不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
        陈茜茜
        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落实离不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离不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转变,从原来习惯上总是优先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到“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案,最后设计教学方案。本文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为例,向大家展示笔者在逆向设计上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政治教学 逆向设计

        当前,“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引领教育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方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离不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转变,从原来习惯上总是优先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学生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教书本教知识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尝试“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案,最后设计教学方案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我们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为例,在逆向设计上做初步尝试。
        一、参照课程标准,确定预期结果
        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上总是思考我要教什么怎么教,但是逆向设计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努力思考这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么证明学习达到了目的。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在确定预期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教学目标,查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 ,初定本课的预期成果。
        为什么在高中课本中设置《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框,是希望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未来能做什么?是我思考目标的第一步。作为高中政治课本,让中国未来的接班人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为什么中国采用了这种发展道路,能够理解、分析,甚至出谋划策,我想是这一框的初衷。
        联系前后,本框题是在经济生活教材的第四单元的第二框,在学习了经济生活的基本的生产、消费、分配环节后,在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通过这一框进一步介绍我国的发展理念,时代背景,使得学习后续学习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到渠来。
        二、制定学生任务,确定评估方案
        通常,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确定评价方案会更加常规,比如对识记性的知识默写、采用问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和默写的知识点的评价能代表学生独立回忆、完成问题并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的能力。而一堂新课的评价方案可能需要老师更加结合课堂表现,共同探究的合作成果来体现。
        本课是一堂新授课。高一的孩子,在经过快一个学期的经济生活的学习和已有的感性体验,对“创新”“绿色”“开放”会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关于协调、共享、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没有知识的积累,也没有感性的体验。所以我想,如果能运用本框知识分析经济、社会现象,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尝试解决问题,也就能证明孩子们掌握了这些知识。
        (一)课堂任务(表现性任务)
        1、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GDP增速的降低,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你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样的速度”
        2、通过课前给学生展示四组材料,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细读和对材料的解读、信息的收集,任选一组材料组成小组,回答对问题的思考和感受。
        3、观看纪录片节选《牛仔裤的代价》,请同学们出谋划策:以广东小村新塘为例,中国发展该何去何从?
        (二)课后评估
        用本课知识回答2018年北京高考卷第38题第二问
        
        分析这些“不一样的速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三)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三、指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方案
        这一框题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或者说他们以前没有将生活中的场景与体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过,结合过。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既需要落实学科知识,又要让探究具有现实意义、落实核心素养。
        因为本框的内容较多,如果都要细细分析探究,课堂必定无轻无重,一节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讨论,解决重难点。课本知识讲解前都先通过名词解释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学生自行理解。而在课堂上主要落实“运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辩证分析,全面认识中国发展的现状,探究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象,并能运用学科语言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出来这一目标。
        (一)情境导入——新发展之“新”

        (二)情境探究1——新发展之“路”
        设疑引议,通过课前给学生展示和分发四组材料,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细读和对材料的解读,任选一组回答两个问题任选一组镜头思考。

        学生选择四组材料是为了弥补学生感性体验匮乏,生活经验不足,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进行选择材料,从而自行分组。四组材料既能向学生展示中国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提升自信,也能促进学生辩证看待发展的不足与缺陷,认识到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之上得来的,从而落实科学精神与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小组内部同学相互补充,我副板书记录关键词。在全部发言同学结束发言后,请一位同学归纳本框的知识点“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意义和五大内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任务。并在讨论的过程,学生可能会遇到几个一些思考的局限:如什么是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区域与城乡的差异等,我适当予以点拨。
        (三)情境探究2——新发展之“梦”

        (四)教学环节——情景回归
        在情景探究2之后,通过同学们对已有知识运用,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心,在课堂上情感升华,寄语同学们“新时代,是你的时代!新使命,是你的使命!你们会赋予新发展理念,新的中国精神!”结束本课。上交学生自评表和互评表。布置课后的评估作业——问答题。
        回归设计初衷,反思教学方案。逆向设计对我的新课教学设计很有帮助。一旦确定了一课目标,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能力、素养是必须要落实的,是值得学生长久记忆和掌握的。这样,我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教学重难点,而且,不会因为没有将所有内容都讲完而感到愧疚。本课在操作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测验和考试来评价得心应手,但课堂的表现性任务来使学生展示的时候学生自评和互评缺少评价的经验。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逆向设计也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注释】
        [1]尹后庆:《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5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