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实践和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吕海明
[导读] 信息技术教材中对学生人文、伦理、信息技术法制等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涉及较少
        吕海明
        富阳区灵桥镇中心小学     311400
        【摘要】信息技术教材中对学生人文、伦理、信息技术法制等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涉及较少,教师对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缺少整体规划,进行信息道德的渗透有一定的随意性、简单化、缺乏系统性,笔者通过环境、活动及过程育人为指导思想,从创建环境、组织队伍、强化训练这三项,论述了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良好的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德育  信息技术  网络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然而在信息技术课堂内,个别学生偷玩游戏、改动桌面、在讨论区上乱发信息或沉溺于手机游戏,以上问题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学生道德有问题,而完全反映了中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自制力又差,喜欢搞恶作剧的特点,但是它是一些不良道德习惯的萌芽,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学习信息技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项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法制和道德意识。
一、环境育人,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1、营造校园主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很多内容涉及网络,网络给现有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便利和契机。占据有利的网络阵地,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网络环境,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一个适合小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现代信息网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健康网站以充实道德教育,协助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建立学校内部网,结合钉钉和公众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2、创设社区大环境
        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道德教育必须常抓不懈,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要使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光靠学校和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不得经常使用手机,进行了签订拒绝玩手机游戏的活动,争做文明使用手机的氛围。
3、关注家庭小环境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家长不知道怎样在手机上看孩子玩APP时间,针对这些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家长,通过钉钉反馈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情况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变“封”、“堵”、“压”为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监督,提供建议性语言:“网络诱惑要抵制,不能轻易去充钱。不良信息抵制住,不要轻易陷进去。不法网站善分辨,尽量使用官方网。健康上网人人争,争做健康小公民”……

二、发挥群体的力量,提高信息技术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老师和学生心灵的交流过程,德育是儿童主动成长,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成长,是主动的吸纳和融合。因此,学校组建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自己管理和活动中渗透德育。


        1、成立德育网络管理队伍
        由信信息技术教研组指导的网络管理队伍是一个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由少先队宣传组、学生网络组、心理教师组组成。宣传组针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选择同学中存在的热点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心理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一些典型建立个案档案,进行指导,不断提出整改意见。
        2、建立小助手队伍
        信息技术课堂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学生个体、本身的技术要求、教师忙不开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管理,因此在每班设立了几名小助手,一方面可以在操作技术上指导同学,同时对违规的同学进行提醒或记录,以便及时和老师沟通,不但有利于教学的深入,而且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建立榜样人物公示制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重视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并善于模仿,因此与其朝夕相处的学校、班级和同学等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举止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不但对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了展示,还对有电脑特长的学生、“文明标兵”在校园网上给予隆重的推出,以教育和启迪学生。
        4、成立多种计算机兴趣队伍
        选择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兴趣班,有兴趣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游戏高手,经常把大量的课余时间化在游戏上,加入到兴趣小组后,经过引导,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形成一定的特长。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决定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操作作技能,特别是对于个别喜欢沉溺于网络及电脑游戏的同学,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兴趣及自身的特长来引导,使他们的兴趣迁移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三、注重过程,强化信息道德的培养
        德育涉及学生思维水平、认知能力、个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它不仅仅是为了确立和形成表象性的规范,最重要的还是要去指导实际的行为规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环境搬进课堂德育教育中去,真正体现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效果,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以实际行为培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为自己的行为导航。
1、注重平时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训练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2、定期举行各项活动促进文明行为
        中小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进行了分阶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法,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了集体培训,个人培训。如在信息技术课堂内我们以“争做文明网络天使”为讨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了来自家长的担忧,让老师听到孩子们的呼声……这样的交流大大节约了时间与空间!
        德育教育是小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与空间,将德育核心素养融入日常学生课程中,教师的德育工作效率也会因此插上“飞翼”。
参考文献:
        1、全面综合教育理论(上) 西奥多W.弗里克 李璨 中国电化教育2016第11-12期
        2、徐晓东,阮高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定位与走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