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建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殷庄中学
摘要:都说兴趣时学习最好的老师,其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初中的数学知识内容开始增加,博而杂,教学任务和目标都发生很大的转变,要想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只有激发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兴趣,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求知欲,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
对于知识学习来说,兴趣是其源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往往学习起来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开始增加,很多知识内容是抽象的,需要学生推理、想象、计算才能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的知识还是没有直观的知识更容易理解,这就促使很多学生对其无法产生兴趣,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展开探析,期望对同仁有所启示。
一、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层出不穷”,怎样合理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任课教师需要攻克的难题。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直观事物的理解更加容易,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加强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逐渐开始自主探索和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1]。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需要的课件制作出来,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列个预习大纲,将其上传至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png)
课堂上加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将图形运动的轨迹以动画的方式更加直白的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授课讲解,激发学生对这节课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自主探究去突破学习难点。此外,在初中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设计“情景模式”以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刺激学生对数学产生求知欲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较强,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需要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事件繁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深入的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望而生畏”,反而产生熟悉感,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兴趣,愿意去思考、去探索。是以初中数学教师为强化学生对学生知识的兴趣,可以将知识结构体系生活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探索[2]。例如,学习圆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索“车轮为什么是圆形?”学习三角形时探索“房屋的大梁为什么是三角形?”在河边建一个水泵站向两岸的村庄输水,“建在什么位置使用的管道材料最少?”等等这些生活中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的事件,课堂上教师加以引导,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其产生求知欲,进而会自主去思考、探索。因此,将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大程度的刺激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更好、更快的把知识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三、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除了刻苦勤奋之外,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现实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就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和其所用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死板常固定的,常听老师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有的学生确实做不到。那么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运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需要教师因人而异,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掌握的技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数学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而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稍差,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会困难一些,可以传授学生抽象转具化的学习方法利用学习工具辅助或分解的方式将知识解析的更直观,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会容易的多,有了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不在是其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学生慢慢会就会爱上学习数学知识[3]。
总结:
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运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有生活相结合,因材施教的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不再畏惧,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乐趣,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慧萍.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家长, 2020, (9):21-21+23.
[2]李志锋.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 文渊(小学版), 2019,(3):186-186.
[3]胡登远. 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 中国新通信, 2019, 21(6):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