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艳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一中学 657200
摘要: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积极投入到了课改实验之中,并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极大的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保障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与措施。课堂有效性策略是指用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就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措施
引言:新课改实施以来,促使高中历史课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仅教学方法更加新颖,而且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加凸显。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并未深入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采用满堂灌等传统手段,进而给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也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涉及到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较少。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未能向学生展现出壮阔的革命场景以及鲜活的历史人物,因此学生难以产生思想共鸣,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差异的关注度。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式与性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教学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保障有效性教学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一刀切、统一规格以及统一要求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必将会给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既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与执行者,也是教学内容的建设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教材,也不能惟教材是从。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增减与整合意识,使教学活动成为了将教材中的内容简单的灌输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时,教材中往往只是介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宪法,并未提及其具体的内容,因此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并且印象不够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呈现这部宪法的原文,这既能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理解与认识,也能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通常只是照搬教材内容,并未向学生呈现出宪法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在材料的运用方面也缺乏科学性与典型性,甚至还会补充过多的课外材料,这既难以为教学服务,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频率较高,除此之外还会应用到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以及提问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适用的问题,比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教学内容。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还会展示相关影视资料以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只需补充相关材料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宪法内容即可,运用过多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反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有的教师所进行的课堂提问也缺乏有效性,提出的问题不仅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甚至还存在重复提问的情况。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同时提出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相关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基本相同,对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既没有挑战性,也不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这样的问题并无太大的价值。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应用教学方法。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秉持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其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课堂中确立平等的教学观念,在平等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乐于进行实践。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欣赏与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积极打造人文课堂与生活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要具备层次化以及具体化的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鸦片战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并且了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并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也能体现出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所应用的历史教材中,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相关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资料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往往比较零散与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主旨,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为学生梳理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把握教材主旨,这样才难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对比,从行驶权利的主体、经济基础以及活动原则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等。通过对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令人信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同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比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实行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到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原因。
结束语: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晓飞.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9):8.
[2]程宝宝. 有关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2):34-35
[3]汤红琴.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以人教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