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明明
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初级中学 4666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教育界和社会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地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九大学科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地理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地理也是一门理论与适当实践相结合的科目,以教材为核心其中有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经过实际的教学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实验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发展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自然地理实验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展开探究,通过实证的列举进行论述,以期为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实验;初中生;科学探究;探究
在传统的初中课程分类体系中,地理常常被划分进文科的范围,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学习通常通过大量的背诵和知识点的记忆来完成,但是却少有教师能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实验的加入,那么学科的完整性就很大呈现,特别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点便无法被实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得到了明显的重视,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完成不断地创新。
一、实验假设阶段
不论哪种学科,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时必备的环节就是对实验进行假设。以土壤酸碱度实验为例,自然地理实验开展的基础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同一地区的不同性质土壤通过观察、采样和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探究酸碱度变化对植被、地形的影响,以及酸碱度变化与植被和地形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实验的假设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强化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实际解决能力,这便是自然地理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之一。
二、实验组织阶段
在实验的组织阶段,教师应当首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也就是对土壤酸碱度与植被、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哪些知识储备才可以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对于实验小组成员的划分,教师也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实验小组的成员要根据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平均分配,避免出现这方面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也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教师要认识到实验的突出特点,即实验的材料以学生身边的资源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要要求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帮助学生建立起不断探索的实验精神。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实验结果等待较为漫长,或者因为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坚持。而科学探究能力其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必须具备的长期坚持能力,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实验态度,实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并且在实验步骤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进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能通过现有知识储备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向教师发起求助后,教师应当避免直接将答案传递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和完善自己的实验细节,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实验结果分析阶段
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通过从实验假设到最终的实验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记录感受到自身的变化,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实验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对实验对象的测量都要进行三次同样的重复呢?已经经过测量的地方为什么突然的酸碱度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呢?”提出问题是探究能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只有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才能根据实验去探究,从而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的实验记录中会表现出几个宏观的步骤,也就是在实验伊始阶段,学生知识盲目地响应教师的要求,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接下来,学生在实际的测量中会不断涌现新想法,然后使用器材进行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通过实验记录可以看出,学生从盲目跟从,到提出质疑、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证实质疑,最后得到完整的实验结果,这便是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完整过程。
结束语: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基础。自然地理实验大致分为实验假设、实验组织、实验结果分析等几个大的方向,教师要在不同的实验步骤中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完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鸣五. 自然地理实验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D].
[2] 陈盛林, 沈周全, 陈松林. 浅谈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C]//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