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山东德州陵城区第四中学,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细读,可以完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为阅读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素养。文章认为可以通过体会式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对文章中的关键字词产生透彻的理解;加强文章之间的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有效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本细读阅读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质量,将情感教育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
一、运用体会式阅读
主题思想在课文中是最主要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理解中心思想。初中生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训练,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在文章阅读中,很难对所学知识有透彻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让学生边读边读,边读边感悟,使学生与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把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知识讲授中,这篇文章是老舍关于济南冬天的描写,属于情景交融的经典。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不同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学生能感受到创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创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大声朗读济南冬天的美丽片段,提炼文章中的自然风光,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生活中的场景,感受创作者的感受。
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手段,文本细读也是如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文本细读的形式,使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精神。在阅读文章时,最重要的是中心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主题。这也是创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知识教学中找到中心思想。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这种语境下,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对文章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春》这篇文章时,散文主要描写春天的景色,创作者用拟人和比喻,文章更美,也值得学习。学生在阅读这篇短文时,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当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教师会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这样,学生既能对文章有透彻的了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
二、对文章中的细节产生透彻理解
创作者在本文中使用的字词,对于正在学习读写的学生来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创作者所使用的字词。
经典文章中的文字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了解创作者使用文字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让他们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在语文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总结文章中的经典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仿写和模拟来发展语感。一般来说,作者想要表达的要点包含在文章的细节中。这就要求学生认真感受,认真理解,注意文章的细节。此外,学生只有意识到创作者的关注点,才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整篇文章带来的感受。为了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学生应及时发现文章的美,提高阅读效果,发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仅要从浅层次教学,更要深入到文章的细节中去,从而真正理解文章。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讲授中,通过创作者的回忆,能够感受到他幼年时家乡的情景以及人情味。创作者主要运用了精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形式,展现了严厉和蔼的阿长形象。在描写人物时,创作者主要是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这篇文章是短小精悍的,用词也比较精妙,值得学生学习。在《孔乙己》的知识讲授中,教师让学生理解创作者是怎样展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创作者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形式,用“文化人的偷不叫偷”可以看出这一人物的自命清高。创作者运用这样的描写形式,让人物形象更加明显,还可以让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发挥出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人物刻画的形式,这样学生在阅读相似的文章时,就能立刻判断出创作者运用的方法了,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文章之间的关联
初中生学习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无论是在文章的描写中,还是在创作者中,学生总能发现文章之间的相关性,对文章中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以前的文章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教师应加强文章之间的联系,找出文章的异同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特点和不同创作者的不同创作形式,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形式。
四、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在文学的概念中,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篇文章。只有多元化的特征才能使文章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分析问题时,不能让学生从一个角度去理解。他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让学生个性地解读文章,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从不同角度感受文章的美。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评价文章提供一些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文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文章的特点,努力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能曲解文章,要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用科学有效的形式去理解文章中的知识,找到创作者真正的创作主题,从创作者的层面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本质。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细读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慢慢回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知识,感受思想创作者传达的情境,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情怀,起到文本细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现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2018.
[2]赵从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7):28-29.
[3]蔡良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0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