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腊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中学龙岗小学 广东深圳 518116
摘要:教师“下水”本身是一种课程资源。其根本意义是站在学生立场,更有效地体现教学的特点,实施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下水;课程资源;以读带讲;主导作用;良性互动
教师“下水”早已不是新名词,“下水”包括“下水”朗读,“下水”作文,做“下水”作业、“下水”写字等。经常听到学生感叹:谢老师一手琵琶弹得真好听,柯老师的扣篮真是酷极了,袁老师的水彩画好形象……言语之中满是羡慕之情。可很少听到学生议论哪个语文老师的文章写得好,朗读读得感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想是音体美老师经常把自身当做课程资源“下水”而导之,而语文老师示范太少的缘故。 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这次作业怎么错得这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太差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做”下水作业”太少一定也是原因之一。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这个课程资源亲自’’下水’’,“下水”露露身手,实施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一、“下水”朗读,一种利于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的课程资源
新课标不提倡繁琐地条分缕析课文,提倡以读代(带)讲,读中悟,悟中读。语文教学我们走了太多的弯路,往往台上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台下学生所得无几。而有时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却能将文章读得风生水起,你能说他没读懂吗?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一篇文章,一节语文课,如果不在文本中走它几个来回,怎么能把贯穿一气的文意读到心中?
因此语文教师的“下水”范读,本身就成为一种很好课程资源。
但实际情况是,课堂上各种名家朗读音频华丽登场,作为语文老师曾经最引以为傲的范读竟退居一旁。原因是老师们觉得自已怎么可能读得有名家作品好呢?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不张嘴了。我们并不反对使用名家音频,可是不能过度依赖。依赖的结果恐怕是宝贵的读的基本功会丢得一干二净。
其实音频范读是一种辅助手段,读得再好无法代替教师“下水”朗读。教师良好的范读的感染力会比名家范读更直接,效果更明显。教师“下水”读书时的可视性,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体其情,思想感情会随教师的变化而变化,易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我上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品读时,学生理解比较教条化,读起来自然是干巴巴的。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那样艰难的生活体验,情感上并没有多大的触动,难以引起共鸣。我及时范读,到最后几段时,我的声音转向低沉而悠长,感情起伏变化通过声音传递出来,如泣如诉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生活艰辛的母亲,深爱儿子的母亲,懂事的孩子形象在读中凸现。学生模仿着我一遍遍地读,读着读着,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哭了。我的范读引领学生,打通他们与文章情感的通道。这次教学,我也深感自已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以后每一次的阅读课,我从害怕自已读得没有名家好,从后台走向前台,一次次地实现自我超越,一句“你来”,两个字的朗读我能用十多种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情感。语文课中很多讲不明白,讲了也不明白的东西,读吧,读着读着,学生就能慢慢悟出情悟出理。学生喜欢听我朗读,范读成为我的阅读课的课程资源,而听过我的课的人总是夸我的学生朗读水平高。
会朗读的孩子,语文素养还会低吗?
二、“下水”作业,一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业错误多多的同时,是否也思考一下,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子? 学生的作业我们做过吗?有老师质疑:学生这点难度的作业,我们担任老师的有几个不会?没有必要做“下水”作业。换言之,对于教师的成长意义不明显。
作业会不会做不是老师“下水”的目的,只有老师先把相关的题目做一做,才能确定“完成时间”和“难度”“有效性”等因素,在选择的时候也便有了针对性,扣除老师本身的做题速度和解决难题的时间。一般来讲,老师能够用10分钟完成,学生大体上要在20至25分钟左右。老师做“下水”作业,本身成了一种课程资源。诠释其意义有三,一是通过亲自“下水”,教师就会知道作业题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中,从而有效地加以调控;二是教师通过亲自“下水”,尤其是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层次,就会考虑布置作业也要“因材施教”的问题;三是通过亲自“下水”,教师有了“知己知彼”的基础,故更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当前学生作业中的许多弊端。 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前先”下水“是有必要的。
比如:我坚持做过一段时间的前置性小研究“下水”作业。记得当初自己做解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句意此类的题目时,很没意义,不想做,也觉得学生都会。后来做了。在“下水”中,自己发现句子中“天涯碧草”这个信息量太大,展开时需要更多的想象。但是我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后来分析才知,“天涯”一词没有落实到字面上的意义,学生模糊写大意。以前我认为写句意不必字字落实,落实了反而呆板了。通过下水我发现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欠缺,这个“天涯”是一种视觉上的差异,是老舍先生跳出欢送场景,远看一碧千里的草原的美的意境。有了这次“下水”经验,在讲“草原欢送图”时,我呈现的不仅仅是近景的热闹场面,而且增加了一幅夕照远景欢送图。图文结合,以文绘意,这种画面会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
我通过做“下水”作业,学生很多错误做法想法很容易就明白了。现在我将每次的下水作业当成查漏补缺的依据,或改进教法,或个别辅导,或引以为鉴。“下水”作业,成为一种有 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课程资源。
三、“下水”作文,一种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课程资源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或与学生同题作文,或让学生出题作文,以此接受来自学生的考验。学生曾经以《精彩的语文艺术节开幕式》为题,要我与他们同堂作文。因为我们一起观看过开幕式,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作前我与学生共同讨论,写完后,我将同题作文展示给学生。在评议中,学生对我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内容表达等方面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要求我说说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的等等,此时的讲是互动的,是学生需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小到词句的锤炼,大到布局谋篇,应该说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切身感受,而且我的导更具有目标性、实效性。
教师“下水”无疑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作文中受益是明显的。通过对教师作文的评议,学生不仅能模仿教师作文中的好词好句,立意构思,更能把切身的感受不断向内部转化而上升为深刻的感悟,使认识结构和情感品质得到完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为束缚性的教条所拘,写作也没有了神秘化。教师把自已深刻的体会传给学生,就没有了以往居高临下的理论灌输,有的只是经验的渗透,情感的沟通。
就教师而言,“下水”的尝试,不仅品尝到了练习的目的,而且找到了影响学生写作的关键,从而有利于加强练习的针对性。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教师“下水”本身是一种有利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切实提高自已素养和课堂教学经验的途径,更是增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沟通的好方法。教师“下水”,只有从“主角”的位置上真正退居“二线”,才能和学生一起享受生本课堂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梅洪珍.浅析课堂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
[2]邓林玉.找寻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汇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探析[J].新课程(上),2018(09).
[3]孙翠苓.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
[4]于万杰.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5]王爱中,刘莉.让学生不再为作业犯愁——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求学,2018(04).
[6]洪婧莉.从“手抄”到“心做”——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