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为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本文将以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使用来分析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实施对话的策略。希望据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对话理论;阅读教学;文本;使用策略
对话理论认为读者与文本之间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中,读者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文本意义建构者。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中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话理论并不能完全与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相契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越俎代庖式”“泛泛而谈式”“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等问题,致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对话理论也未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一)越俎代庖式
由于生活阅历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大多数时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不够深刻的,谈不出自己的认识,或认识很肤浅。但在教学时间压迫下,老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就越俎代庖的替学生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合理对话。
(二)泛泛而谈式
按照对话的效果,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不具实效的对话就是一种无效对话。在语文课堂中,无效、无重点的“泛泛而谈式”的对话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对话经常会沦为形式。很多教师为了对话而对话,这种对话模式不仅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对话教学沦为缺乏教学重点的泛对话。这种泛泛而谈的对话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如果教师无重点、无目的的开展对话,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想避免这种空洞无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态度,各司其职,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努力将自己的个体能动性发展到最大。
(三)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这也容易造成另一种极端,即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对话理论的应用还停留在小组合作学习上,片面强调集体讨论,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种广泛的集体对话模式或许能够解决一些难题,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要想避免这种错误的对话模式,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讨论的契机,所有集体讨论和学生间的对话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思考之上的。
二、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理论又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运用对话理论既能“便教”,又能“利学”。为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个性解读 多元对话
教师是语文阅读对话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学生是阅读对话的主体,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文本内容有清楚的了解,还要尽可能从多角度解读文本,避免用定向思维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指导,以对话为切入口,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不仅仅包括通常意义的阅读方法、技能、习惯的指导,还包括文学理论、作品叙述视角、艺术留白、文学阐释等知识,或者随课文举例,教会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清阅读对话障碍,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变换角度来解读文本。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多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摧残、看客的冷漠等角度来分析。其实,如果老师在课堂中能适时补充一些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相关知识,或许我们就能为这篇文章寻得一个新的阐释方向。《孔乙己》中的叙述者“我”是咸丰酒店的小伙计,鲁迅以一个未成年的小孩作为文章的叙述者,从而形成多重“看与被看”的叙述模式,即“我”怎样看待孔乙己;“我”怎样看待酒店其他客人这样对待孔乙己;“我”怎样看待孔乙己这样看待自己。这样多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尽显其中,整个文章的解读也更有新意。
(二)理清重点 有效对话
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无效对话,理清重点才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首先我们应该确保学生看到的这一千个人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所以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了解文本相关知识,并不是要以此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要确保学生能抓住文本重点,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主要途径有两个:
一是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课标等资料。初中语文教材在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多处为学生直接或间接介绍了作者相关知识、时代背景等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马说》的阅读提示就简要介绍了“伯乐相马”这一传说的来历,以此带出韩愈年轻时上书以展才志却屡遭冷落的经历,学生通过学习阅读提示就能简要了解韩愈的生平经历,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大有裨益。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和其他参考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不仅要学会利用教材现有资料,还要将网络赋予我们的便利也利用起来,为我们拓展资料,理清文章重难点,与文本准确对话做铺垫。
(二)找准契机 适时对话
对话教学是聚集师生集体智慧对文本进行合理解读的有效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如果不顾问题难度和课堂进程,一味的采用小组合作或师生问答的方式开展教学,那么整个课堂只会成为流于形式的碎问碎答,所以找准契机,适时开展对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合开展对话教学的契机主要有两个,一是针对本篇文章的“主问题”适时展开讨论。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主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能改变课堂教学对话“碎问碎答”的流弊, 将教学引向以学生为主的整体性阅读。二是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问题。针对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对话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十五从军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军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诗人的遭遇又是怎样?通过对这一带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讨论,想象诗人从军在外多年的艰苦生活,后文理解诗人回乡后的复杂情感也就易如反掌了。
综上所述,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才能彼此成就,学生的语言、审美、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2] 陈凤莲.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05):50
[3] 杨进红.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