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行”关系的理解和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英穗仪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英穗仪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   529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应用知行并进的教学思想。通过理解和把握知行并进教育思想的内涵,充分为学生构建一个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所得效果。本文就对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行”关系的理解和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知行并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引言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堂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制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保障教学活动目标的实践。
        1行走阅读助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语文各界已经把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纵观各类改革,包括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等,还是把视野局限在教材等文本世界里,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文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的壁垒,建立起学生与现实社会对接的情意通道,学生不易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以至于难以走进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核,无法促成学生阅读动力与阅读能力的共生。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读”不“行”。部分老师只关注文本,要求学生海量阅读,而未能带领学生从文本的知识与经验,拓展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更没有把生活实践作为学生阅读的动力。二是只“行”不“读”。学生一般会表现为拒绝阅读或者敷衍阅读,过分强调生活实践,体验习得知识、能力、情意,注重直接经验的培养,而忽视间接经验的导构型和基础建构性功能。三是“读”“行”无法合一。这并非是学生主观意愿导致的,而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素养的培养,不能将文本里获得的知识与实践中的经验相对接转换。鉴于此,在探索语文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研究实践中,把语文阅读知行合一、情智相生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持续性动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大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应用知行并进思想的具体方法
        2.1做好课堂教学导入,增加语文学习的生动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转化,在当前的背景下,应做到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接受者,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承担主导的责任,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让课堂教学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在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的基本手段,将课堂上的语文知识通过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步骤,设定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理解语文知识,形成自身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仔细分析张謇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从宏观化的角度下出发,注重将教育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时的重点部分,将各个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初步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以阅读作为主要的线索,根据当前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语文教学计划,从不同层次上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认识语文这门学科,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钱塘江上气势如虹的场景。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学会分析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2.2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协助学生理解感知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内容单一枯燥,给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了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落实,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解感知能力的增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适当地扩充并延伸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充实丰富,调动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支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升,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得到认知引导的同时,实现理解感知能力的不断深化。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3设定语文疑问问题,倡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使用传统化的教学手段,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机械性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根据语文教材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出重点知识,以一个合理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其指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拥有一定的自主意识,通过布置问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权,自主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记忆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设疑,将教学活动的主旨为学生展现出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正是真正遵从了张謇的思想理论。
        2.4注重语言的内化,引导写作知行合一的过程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文章,对于知识贫乏、词汇匮乏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即使学生有浓厚的写作兴趣,但面对写作困难时,也会很快受到打击,难以坚持下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扩大阅读面,勤于动笔,主动将一些优秀的词、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另外,要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内化为己用,以此来丰富习作的语言,努力让语言达到贴切、形象、生动、感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知识信息互相交流。如在指导“生活的启示”这一习作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查找资料,找找小故事中蕴藏的大道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小故事分享和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这个故事是怎么表达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些什么好词、好句?等等。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学生心目中的“知”在说与听的过程中慢慢得到了强化。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启示,并动笔写下来,把“行”用于实践中,内化先前的“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的写作技能和方法,为之后的自主写作奠定了基础。这样,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实现了知行合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学习和应用张謇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语文知识深入进行理解,提升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理解度,确保学生能够妥善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化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高效课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184.
        [2]靳小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科技资讯,2020,18(18):185-186.
        [3]吴丹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20(1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