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刘冬梅
[导读]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幼儿教育提出的明确指导目标,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推进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幼儿园的教学关键。
        刘冬梅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丰乐学区张满小学
        摘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幼儿教育提出的明确指导目标,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推进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幼儿园的教学关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如何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具体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探寻游戏与课程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活动和游戏之中。然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围绕幼儿心理特征开展对应的游戏活动,而是要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课堂游戏的形式开展,在寓教于乐的游戏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加强游戏引导,培养幼儿自主能力
        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幼儿完成游戏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幼儿自己动手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自主能力,锻炼幼儿的个人能动性。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会在幼儿入园后,组织个性化的晨间活动,来帮助幼儿调整自己的情绪,熟悉幼儿园环境,同时也可利用这个机会实现对于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围绕晨间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示范引领,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幼儿在入院前带一块小手帕,进入教室后,尝试自己用小手帕来擦拭自己的桌椅,开展“看谁擦得干净”比赛游戏,对于每一个完成任务的幼儿都给予肯定的鼓励。通过短期游戏任务,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达到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
        此外,还可以建立长期的“游戏任务”。如与幼儿一起种植。种植的对象根据实际的学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可以是花草也可以是蔬菜。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将观察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每组负责一天的观察记录和照顾种植对象的工作,并在每天入园后和离园前向教师“汇报工作”。这样既能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又可通过轮流种植过程进行观察,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同时为动手过程增加了一定的劳动乐趣,还锻炼了幼儿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一举多得。
        在培养幼儿自主能力的过程中,无论是尝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基于集体开展种植游戏,都需要教师在示范引领的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个幼儿,让每一个幼儿掌握动手要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动手操作的信心,从而真正达到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开展户外游戏,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体质不仅仅是指幼儿的身体状态,还包括幼儿的反应能力、举止行为、耐力与柔韧性等。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户外游戏与室内游戏不同,室外游戏不再受到教室场地的限制,能够组织的游戏内容更加多样化,且配合园区内的各类设施,能够充分活动幼儿的身体,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户外活动不等同于抛弃课程教学,相反,要基于户外游戏活动的多样性,利用幼儿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更加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展开。
        具体到实践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学。一方面是基于园内的集体组织活动,实现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强化锻炼。

如一些较为常规的游戏,组织合作“老鹰捉小鸡”,强调观察能力“捉迷藏”、个人反应能力“丢手绢”、身体素质游戏“123木头人”等,不同的户外游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育目的,从而实现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和身体素质的强化锻炼。另一方面是基于园外的集体组织活动,如在交警部门的配合和教师的引领下,分为若干小组,在不同的人行路口,完成扮演游戏——“小小监督员”,组织幼儿对于每一个行人进行监督,对于一些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进行制止。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幼儿学习交通规则,又能够通过这样的户外游戏活动,提升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幼儿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耐力,完成身体素质强化的目的。
        三、融常规教育于游戏,培养幼儿生活技能
        对于幼儿来说,年龄比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因此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对于刚入园的幼儿,在吃饭时有的无法完成自己吃饭行为,需要教师来喂,或上完厕所等待教师来处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掌握部分生活技能,形成一定的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多个幼儿的教育指导工作,很难一对一完成每一个幼儿独立能力的锻炼指导,这时教师如果很好的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集体指导,就能够较好地实现对于幼儿独立能力的锻炼,让幼儿逐渐在学习生活中,掌握一个个生活技能,成为一个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力所能及事情的“小大人”。
        碎片时间的利用主要是指幼儿在园内一些不同活动之间衔接的时间,如游戏后午饭前、午饭后午睡前等。这些过渡时间因为很短暂,很容易被教师认为没有较为合适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而忽略,而成为教学中的“真空期”。而独立能力的锻炼,恰恰可以借助这一个个“真空期”来完成。如教学活动后午饭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模拟表演 “用勺子”或“端盘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较好地利用了碎片时间,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利用区角游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很多幼儿园内都会建立区域空间,来实现特定游戏活动,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种植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教室建立一定的种植区域,让幼儿能够长期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而实现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区域空间的设置,如“幼儿超市区域”“阅读区域” “幼儿诊所区域” “行为建构区域”等等。不同区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如何在区域空间内,通过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来扩大区域空间的建设意义,实现区域空间的有效作用很关键。
        以“阅读区域”的设置为例,一般情况下,幼儿阅读区域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对于一些绘本教材的阅读,但单单引导幼儿独立完成阅读或集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往往是事半功倍。一方面,由于幼儿均处在3—6岁的特定年龄阶段,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本身比较好动,好奇心旺盛,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完成阅读;另一方面,绘本阅读教学质量的落实工作相对较为困难,教师很难判断单一幼儿的实际阅读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课程游戏化教学形式,来丰富区域空间的定位和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小话剧”的方式,来完成对于“阅读活动”的立体化游戏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尤梦洁.浅谈以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引导策略[J].教育界,2020(14):78-79.
[2] 柯婧妍,张世义.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中幼儿园教师的关注水平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9(15):17-20.
(本文系2020年度张掖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与课程整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ZYLX﹝2020﹞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