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斌
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摘 要:结合笔者近些年的教学经历,发现,有的学生平日课堂上很积极,自学能力也很好,但是在考试中却经常失利,究其原因,有一些不该丢失的分数之所以会丢失,在于这些学生的在物里解题过程中文字描述缺失或不规范现象带来的,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将在解题的文字描述中下一些功夫,引导学生答题过程的严谨、准确。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能力视角;解题策略
高中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学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学生解题出错的原因分析
(一)粗心大意
不少学生解题时粗心大意,对于解题过程的细节内容不加以关注,解题过程中粗心、不严谨,一心只追求题目的正确答案,对于解题过程并不加以重视。
(二)不注重解题过程
对于解题过程,众多学生不加以重视,特别是高中物理习题中多以选择、填空等题型为主,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盲目追求标准答案,甚至跳跃了一些解题步骤。这种不求甚解的解题态度,导致到了解题过程中文字描述出现了缺失或不规范现象。
(三)知识掌握不牢固
有的学生之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文字描述缺失或不规范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存在着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于一些物里的原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最终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文字描述缺失或不规范现象。
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策略探索
对策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点:
(一)牢固掌握知识点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物理过程可以说都是理想模型,例如在研究对象上有: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又如在研究物理过程时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弹性碰撞、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等。所以在解答物理问题时,最关键的是:1.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并把研究对象视为适当的物理模型;2.分析物理过程,并找出物理规律。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背的很熟,但是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其主要一个原因是他们不会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正确的模型。这个本领如果没有学会,就只能是老师教一个,他就会一个,老师不教,他就不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下功夫教给学生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还原详细解题过程
教师在物里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是对于物理学的一些原理、知识点,应该进行牢固的掌握,对于各类考察点,教师应该进行具体的明确,牢固掌握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在解题时游刃有余。针对解题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解题概念,而不是将解题进行简化,只求最终得到正确答案,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重视解题步骤
重视解题的步骤,让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将解题的思路、每一个计算步骤都标注清楚,而不是大而化之,重视解题步骤,也有助于教师在评阅试卷的时候,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教学活动应该灵活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进取。
在中学物理研究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常常用到近似处理这种方法。例如,我们在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我们往往研究电荷之间的静电力,而不考虑电荷之间的万有引力,这时因为电荷之间的万有引力远小于静电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或忽略相对很小的量,这也是近似处理。再比如,对打击碰撞问题,常常有学生问:重力到底考虑不考虑?这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例题:一质量m为5kg的物体,自地面20m高处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物体落地时与地面相互作用时间为0.01s,即停止在地面上,试求物体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多大(g取10m/s2)?若相互作用时间为1s,平均作用力多大?
【点拨解疑】(1)物体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与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可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
(四)树立严谨的习惯
严谨的习惯是答题中有效避免文字描述缺失或不规范现象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评价改革。在评价过程中,笔者坚持分层次评价法,对不同的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针对学困生、后进生,笔者采用鼓励的方法,鼓励他们投入到情境教学中来,积极开展学习。对于中等生,采用鞭策的方法,巩固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要求他们进一步提高能力;对于优等生,笔者采用赞赏、勉励的方式,引导他们不断求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如何建立解题过程中规范化的文字描述长效机制研究。一开始指导后学生规范解题也许会较明显,但怎样形成长效的机制,以保证学生不懈怠,不马虎?笔者将通过观察和个案跟踪来探索建立高中生物理解题过程中文字描述规范完整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之,在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多种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在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中找到解题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像分析综合法、临界分析法、反证法、图像法等等,也是在中学物理中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教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日常教学中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寻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乐趣,可能不少学生会觉得刷题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当我们找到科学的方法,会事半功倍,且不断收获解题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石银刚,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J】数理化阶梯研究,2018年11期
【2】谭美娟,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J】新课程:下,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