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兵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让学引思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教学方针。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让学引思的教学内涵,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推动让学引思教学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让学引思这一教学模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确切的知识体系。
一、让学引思的内涵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提升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思路,革新教学观念。心理学家指出,个体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过程构成了学习[1]。通俗来说,只有“以旧引新”,让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夯实其学习基础。这一过程对知识迁移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让学引思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深入融合“教”与“学”,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探究意识
“温故而知新”,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就需要激发其问题探究意识。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其数学思维,促进其自主探究。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设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其主动思考。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教师创设课堂情境:“森林里有只鸽子,后来又飞来了只,现在学校有多少鸽子?同学们很快计算出。这时,教师继续情境的创设:“两周后森林里鸽子要开会,第一个周飞来了只鸽子,第二个周飞来了只鸽子,两周后森林的鸽子有多少呢?”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作用下,同学们在回顾了“个位数加减”和“十位数加减”的知识之后,尝试着对问题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们列出了的算术式之后,将算术式展开为和,经过系列化简,同学们得到了的算术式。在问题情境下,同学们的问题探究意识被激发,能够在合理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着解决新问题。
(二)拓展教学资源,拓展数学学习视野
让学引思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被限制在小学教材当中,而是要适当的结合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比如例题的解题流程、习题的探究过程等等。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趣味性的习题案例,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其数学学习视野,从而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究数学问题,提高其数学解题能力[2]。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拓展案例:“红日小学要准备运动会奖品,一共有元的预算,已知排球每只元,足球每只元,溜冰鞋一双元,怎样买不超预算?”同学们陷入了深思。这时,教师在课件中展示案例解题过程:“,最多可买双溜冰鞋;,最多可买只排球;,最多可买只足球。”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等式子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观看案例习题,同学们结合了“个位数乘法”的相关数学知识,按照案例算法对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再拓展训练内容,布置、、等例题让同学们计算。通过拓展教学资源,学生能够主动的按照示例方法进行计算,加深了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三)构建生本课堂,提高数学学习主动性
1.加强师生互动,引导主动质疑
在让学引思过程中引发学生发现新问题,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就需要教师将课堂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自我创造上去[3]。对此,教师要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其能够深入思考、主动质疑。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掌握“长方形面积推导公式”和“正方形面积推导公式”,教师对旧知识进行铺垫:“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同学们回顾了以往的知识,回答道:“面积就是表示物体大小的一个概念,常用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教师将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发给同学,让同学们在摆一摆的同时,思考怎样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同学们在摆一摆过程中,产生了质疑:“老师,长方形的面积形面积推导公式”这一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对其进行验证。在师生互动下,学生能够良好的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衔接,并推陈出新。
2.加强生生互动,引导主动探究
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是让学引思教学模式的精髓。教师可将合作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组织任务探究的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的良好活动,从而使其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索问题。加强生生互动,不仅满足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能够使其深入思考。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对问题进行探究:“小青家二月份交了元电费,已知每度电元,小青家用了多少度电?”在问题驱动下,各学习小组成员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当中:“用电费的总额除以每度电的费用,就能够求出用电量了。”“那要怎样算呢?”“,可以先用求出,再用,这样就能求出小青一家二月份用了度电了。”“为了保证准确率,我再用检查一下。”这道问题考验了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个位数的计算能力。同时,小组成员还能够发挥各自的优点,进行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探究能力、运算能力大幅提升。
(四)进行变式训练,培养举一反三思维
在让学引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引导和讲解,还要加强课上的习题训练教学。在完成基础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的教学之后,教师可在课上出示典型例题、易混淆例题、易错例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技巧之后,教师再对习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其举一反三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的概念、算法之后,安排习题训练:“小李买了《数学家的故事》花了元,买了《格林童话》花了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同学们很快列出算术式:元。这时,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变式:“小李一共拿了元去买书,还剩多少钱?子《数学家的故事》比《格林童话》贵多少?”在变式训练过程中,同学们转换思维,变“加法”为“减法”,得出了算术式:、,小数加法、小数减法的计算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结束语: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让学”和“引思”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主动投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曹雪菲.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0):133-134+137.
[2]张祥兵.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20):42-43.
[3]李红梅.小学数学“让学引思”理念的渗透方式研究[J].小学时代,2020(1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