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韩涛
[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策略。
        韩涛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610200
        摘要:在新课改浪潮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认识到了计算能力培养的意义,还将很多新方法和策略引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的同时使之运算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工作不是在短期内可以通过捷径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科学系统地培养。教师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时,应当注意从自身教学理念出发,牢固学生计算知识基础,丰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细化计算训练任务,及时纠正学生常见计算错误。同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持续强化计算训练效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为明显,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但是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无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说教上,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操作学习任务,没有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尽管有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数学老师开始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入计算能力的培养环节中,但是所采取的培养策略以及培养手段比较基础和机械,只要求学生完成海量的计算练习任务,没有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学习兴趣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许多方向上的偏差,有一部分教育教学资源被浪费[1]。
2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策略
        2.1打牢知识基础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与对应计算方法的联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判断,迅速运用对应的计算方法或者运算规律,是教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连贯性,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项训练,强化其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首先进行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前面的分数基本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的基本计算技巧的掌握情况,在确保学生整体对相关知识理解无误的基础上,开展分数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建立知识连贯性的同时,对其计算能力的基础,即计算对应概念以及性质的认知进行了巩固[2]。
        2.2细化知识传授流程,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学习状态往往是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心理,同时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同样是非常强的,但是小学生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过一会就把刚刚学习的知识给忘了,这与小学生的专注力差、思维不集中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小学估算教学中的某些例子是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这种连续的、具有强逻辑性的知识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速度加快,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授估算知识的时候,也需要有意识地将更具有科学性的知识融入其中,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分层次的接受知识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3]。
        2.3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合作理念培养愈发重视,这一点也体现在各校各班积极开展学习小组活动的情况上。小组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可将积极活跃的学生与内向的学生分成一组,前者负责记录组内讨论情况以及结果,后者负责组内发言。

教师可将一个具有复杂计算过程的属性问题交给各小组自行讨论,引导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积极运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进行运算,并与其他组内成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与探讨,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理念,也锻炼了学生思维,使得他们在思考与发言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计算思路与技巧[4]。
        2.4开展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口算训练,将一些简单的题目设计为口算训练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让学生口算出这些题目的答案,快速得出各个问题的答案,找到数学计算的规律性,从口算训练中感知到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同时,在口算训练中,学生应找准口算的切入点,不能盲目地完成口算的题目,需要理清各个问题的计算思路,在计算过程中达到又快又准的计算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强化他们的数学意识[5]。
        2.5合作探究,提高水平
        要求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小组探究模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对主体的认知,加强体验感与理解方面的能力与知识理解的通透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11×5”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观察学生通过小组探讨计算出“11×5”的成果。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大多数小组都可以加深对加法知识的认知,需要将11×5转变成5个11相加之总和,充分建立起对乘法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位值”概念与数字的“分拆”,通过小组探讨将“11×5”转化成5个10相加等于50,5个1相加等于5,再将50与5相加得出总和55。借助上述例子,引导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11×5”计算的认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项计算与竖式相结合,掌握“位值”的运用方法,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创造条件[6]。
        2.6巧妙布置作业,巩固学生计算能力
        通过对计算能力的进一步分析,能够发现其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计算能力的培养来说,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之上,还需要迁移到课下,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仍然处在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可能在课上学过之后到了课下就忘了所学内容,因而教师需要巧妙地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课后题目:请同学们选择5个身边的人,可以是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好朋友,观察他们的出行方式,以及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和需要的时间,然后做出具体的书面对比报告,然后再将其上交老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完成这项作业,并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结束语
        计算能力的强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成效最为直接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数学成绩,而且对于实际生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不当的影响,加上小学生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很多小学生计算能力偏弱,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计算兴趣不佳、不明算理、审题不清、马虎出错等。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这些问题在数学计算教学方面做出一些改变,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令玲.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5(Z2):82.
[2] 梁婷.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46.
[3] 王平.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240-240.
[4]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旬刊,2014(5):109.
[5]王霞.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4):67.
[6]唐国富.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知识文库,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