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吴慧芳
[导读] 如今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体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够解决小学生逻辑性不强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吴慧芳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柏梁镇六湾学校   河南  许昌   461200
        
        
        摘要:如今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体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够解决小学生逻辑性不强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数学教学
        事实上,数学学科就是人类对于已知事物结构进行描述的一种手段,是能够应用于科学方面的必要工具,数学的诞生代表着人类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代表着人类智慧走向成熟。从古至今,数学被广泛运用到人类的生活中,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应采用现代化手段,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扩充教学资源,以赋予每一名学生充足的数学空间与趣味化的课堂。但是,在目前的融合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形成教学上的阻碍。本文将通过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方法展开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1 完善信息化教学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会认为数学学科不但复杂,且单调无味,尤其是对于思想偏感性的学生来说,理性的数学内容是冗长且枯燥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若不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固有的教学思路,则很难在教学课堂当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若没有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师生也难以形成有利的配合,长此以往,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会越来越难。
        因此,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勇于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堂相融合,构建数学课堂趣味化的氛围。比如,在学习“庆元旦”中关于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龟兔赛跑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时计算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时长,并尝试着去进行记录。卡通形象的视频会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于时间的计算,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分与秒的区别,以此,教师就能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课堂开始学习数学。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提高教学的精准性,让数学学习得以有效地进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保障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保证教学效率。例如,微课、电子教室、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让教学的开展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其中,微课的应用主要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做突出表现,简约处理数学教学内容,使教学带有精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中,就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作为微课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认识,让知识学习有具体的内容和目标,确定探究学习和逻辑推理的方向。电子教室是将数学课堂的互动变成一对一交流,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将课堂中的数学学习变成递进的过程,展现出知识的逻辑推理,这既能解决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也能在知识的学习中有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路程应用题教学中,就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思维导图的内容,让学生分析题目内容,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求得答案,让数学解题有具体的过程,传授学习和应用的解决方法。


        3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上,数学思维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数学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较为进阶化的心理活动形式。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在面数学的第一时间就能产生反应,去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是对于数学的联想能力,即为把不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从中找出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观察与想象。
        在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种能力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在脑海中大概有具体的形象展现。比如,在进行图形周长的运算时,学生就要对图形有着想象能力,去思考某个图形的边长关系,这时候,信息技术就突显了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展开图,让学生对图形的展开与空间形状有基本的认识,再进行计算时,就能根据图形周长的运算公式轻松地进行计算。
        4 精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交互性,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使得课件不仅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演绎,还可以通过声音或视频,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人机交互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切实掌握数学知识后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历练其数学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5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践平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意识,没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没有实践认知,缺乏实践支撑的知识学习,很难形成真正地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知识实践平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为学生模拟出一个能够将理论知识加以实践的环境,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圆》一课中,学习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时,如果不通过多媒体演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学生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公式进行推导,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往往就会以强化记忆的方式记忆公式,这种方式的效果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组织实践活动,将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公式的由来一目了然,学生便能加深理解和记忆,更高效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信息化高效课堂的打造,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有具体的过程参与,会有深度的学习理解,并能在知识的理解中养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蒋正江.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中的价值[J].知识文库,2021(02):21-22.
        [2]陈婷.依托信息化技术  创设直观化数学课堂[J].教育界,2021(04):12-13.
        [3]黄桂玲,周亚萍.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02):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