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凡 杨晓龙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刘集中心小学 41509
摘要: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枯燥的。在运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时,小学生无法理解数学概念想要表达的意义,导致他们不愿意上数学课,更没有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观念,缺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教师讲课态度端正,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之后,改变了数学教学方式,希望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只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等,这就需要教师找到相关策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动忽略外界环境的干扰,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旦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自觉地进行数学的相关学习,通过和同学进行沟通,自己进行自学,或向教师提问等方式,来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在无形中增加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进行创新,从而认识到数学学习中的关键,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众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者表明,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就是需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知识感兴趣了,后面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自主学习方式,学生会从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入手,逐步思考和探索正确的答案,在主观能动性和既定目标的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种探索欲望,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有兴趣继续往下学习。由于自主学习是自己安排学习过程,学生除了可以独立学习和思考相关数学知识,还可以选择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在与他人一起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灵感,甚至通过他人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启发,然后顺利解决原本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快速运转,不仅能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的学习习惯,还能在不断突破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对数学学科的信心。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丰富课堂内容,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特点,此阶段的小朋友大脑快速发育,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对没见过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能够很快记住。教师应该依据这些特点以及学生的喜好、兴趣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当课堂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了,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了。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上来了。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理解能力等合理组织教学形式,在科学的方法下将课堂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先教会学生三十以内的加减法,然后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组织同学们“摆地摊”,选取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卖冰糖葫芦的老板,一位扮演顾客,苹果味的冰糖葫芦2.5元一串,草莓味的冰糖葫芦3元一串,假设顾客购买3串苹果味的糖葫芦,4串草莓味的糖葫芦,请问同学们顾客需要付多少钱?在学生举手回答之后,由顾客和卖糖葫芦的老板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最后老师予以评价和指导。生活中是处处体现着数学学问的,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能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二)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建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且更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立并不重视,只是直接将理论知识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会感觉到数学非常生硬,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创建教学情境,以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以及吸收,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在学习当中就能更加主动和自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我们需要分月饼。教师说出月饼的数量,然后学生需要用手指表示每个人分到的月饼,如果有六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可以分到多少个月饼?学生很快就会伸出三个手指。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两个同学可以分到多少个月饼呢?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伸出手指来表示,通过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学生推出全新的学习内容—分数。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会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更好地解决自身的疑惑。
(三)创新导入教学
要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创新导入教学,让学生乐于预习。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数学教师对于课前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极为浅显的层面,课前导入环节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而且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一个预习的好习惯。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前导入环节给予较高的重视和关注,创新导入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行调查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目标的设计,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前事先告诉学生,我们在课堂中要开展一项比赛,比赛的内容是什么,获胜的奖品是什么,如在针对“长方体物体的包装”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长方体的物品啊?你们知道对于长方体的物品该怎样进行包装吗?”这就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导入效果,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结束语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20(80):65-66.
[2]陈金俤.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9(61):78+113.
[3]柴永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7):72.
[4]李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114.
[5]孙洁.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科普童话,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