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冉秀华
[导读]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冉秀华
        四川省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636400

        摘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采取问题导出教学,注重联系生活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猜想”“探究”“实践”的数学思维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逐渐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其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合理地应用。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既是对“数学对象”的理性认知,又是人们基于“数学理论”“数学工具”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变化历程。随着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呈现出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等主要特性,具体到数学知识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主要表现在观察、数学归纳、抽象与概括等基本操作形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
        《标准》中明确提出“猜想”是“数学思考”的重要构成部分,要求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可以从“思维猜想”的角度入手,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投身于数学书本教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情境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猜想兴趣,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差异性较大,其思维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而是要尊重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设置不同的数学猜想形式。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将猜想的标准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猜想发挥空间。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思维的猜想教学内容,以“观察、比较、分类”为过程,最终得到猜想的结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联想、实证、分析、总结”为过程,得到相应的猜想结果。当学生提出数学猜想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及时将课堂中的所有猜想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基于问题导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探究精神的存在,使得各个行业领域技术得到了持续地演变与发展,为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探究精神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合作探究,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看法,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向着深层次、系统化学习。从思维本质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即为原有的惯性思维向以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组合而成的数学思维的转变。

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从问题出发,让学生以“主体角色”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将课本教材知识实现活学活用,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事实上,教学应注重采取多元化的问题导出教学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思维能力的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改变学生传统单一、固定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多角度、多层次面对问题,重新观察与思考,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思维定势对于问题理解的偏差影响,确保学生数学思维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三、注重生活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标准》中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能力,应当注重保障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而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紧密,从基本的“加、减、乘、除”“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到“图形的认识与应用”,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影子”。在实际教学阶段,当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难点”“重点”数学知识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以直观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再次认识生活。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应用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够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实际生活,让学生以“数学角度”观察、发现、处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正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能力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以便其在未来成长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91):56—57.
        [2]?梁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80.
        [3]?王宏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33):145—146.
        [4]?曹有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学周刊,2020(33):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