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周俊健
[导读] 站稳探究性实验基点,边学边实验;拓展探究性实验空间,鼓励学生探索;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鼓励小组合作。
        周俊健
        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摘  要:本文立足高中物理实验课堂,认为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结合多个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并且将小组合作学习、生活物理课堂等融合进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灵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论证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站稳探究性实验基点,边学边实验;拓展探究性实验空间,鼓励学生探索;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鼓励小组合作。
关键词:探究性试验;高中物理;趣味;收获
        每一个实验都有各自的设计思想,一个成功的实验,其设计思想总包含着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是一条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总是给人以死板、压抑的感觉,物理实验课也变得有些像“过场”,不少学生表示,物理实验教学无非是将教材上的物理公式、物理原理等重新强调了一遍,物理实验教学于他们而言没有太大的价值。笔者结合高中物理新课改相关内容,并结合新课改的“以学定教”的内容,认为现在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完全可以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从师生和谐共进的思路着手,以下是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探索和体会:
一、站稳探究性实验基点:边学边实验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宗旨和目标,在我看来,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得以将理论知识点加以实践的检验与验证,也能从探究性实验中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传统的物理课堂都是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么是教师自己讲解完成整个实验的流程,要么是一股脑儿讲完知识点后完全推给学生,这都是不合理的,笔者主张站稳探究性实验基点,边学边实验。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被“打”的学生被固定住了,无处可逃,吓得叫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自然界的秘密(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再如钢针扎气球 吹胀气球,用钢针慢慢刺入气球,针插入了一半,气球竟然没有爆裂。再将气球在空中摇晃几下,插在气球上的钢针也在空中摇晃,可气球还是没有爆裂。接着,将钢针慢慢拔出,气球仍没有爆裂。又将钢针尽量从原插入孔插入,气球还是完好无损。
二、拓展探究性实验空间:鼓励学生探索
        所谓探究性实验,就是指的是实验的广度和宽度,教师应该不断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探究性实验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要仅仅拘泥于物理教学课堂,而是循着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方法、方案,积极投入生活实践,让探究性实验的空间不断拓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进取。
结合上面“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案例,利用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个实验老师也能好的把要得知识融入进去这个小球之所以扎不破事由于吹胀的气球顶部(吹口的对面)的壁要比周围其他任何一个部位都要厚得多,因此,这个部位的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也比其他位置大得多。当我们用钢针从此处慢慢插入时,尽管此处的壁发生了形变,但它的厚度仍比周围的厚,所以,气球不会从此处爆裂;当针刺穿之后,针扎周围的橡皮由于弹性会很快挤拢来将针包住而不至于漏气。钢针拔出不漏气也是同样的。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鼓励小组合作
        探究性实验活动应该是开放的、活跃的、积极向上的,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总是充满了严肃、紧张的气氛,学生在严肃紧张的分为不容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课堂模式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而新课改引导学生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过程,学生之间博采众长,更有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并呈现出实验的步骤:首先通过复习什么是电功率,如何测量电功率以及电功率的相关公式,再紧接着进行实验设计。随后我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的模式,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的流程中来,并且每个学生负责一项流程,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有的操作,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
        在记录实验数据的时候同样如此,可以一组学生同时进行测量、记录、计算,通过小组学生的测量、记录,有利于减少误差,在共同计算的过程中,一旦有的小组成员出现错误,也能相互之间讨论进行解决。对“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进行记录实验数据的时候,建议可以采用小组成员用表格记录的方式,具体如下: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小灯泡发光的功率分别是多大?
        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并通过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观察这个实验所呈现的规律性。导学案式实验课堂的特点在于科学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得出实验的原理和规律性。
总而言之,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建立科学探究的观念与意识,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海龙.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读写算(下旬).2011.3
[2]陈江.关于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分析探讨[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2
[3]别清文.高中物理实验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12
[4]施友桐.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