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接上“地气”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  黄玉芬
[导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黄玉芬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  广东 潮州 515645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地理核心素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促进发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教育评价等方面,贯串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接上“地气”。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接上地气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促进发展。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教育评价等方面,贯串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接上“地气”。
        何谓“落地”?笔者认为,课堂是学生生长素养的重要“土地”,应把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这块“土地”上。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这块“土地”,不断调整策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确立教学标高,细化课程目标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地理课程目标以及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也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应用、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国情、关爱地球的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例如:“地球仪”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细化为: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造构;2、掌握经度和纬度、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划分和特点及特殊的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3、学会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或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4、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更好地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并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创设有趣活动,激活地理课堂
        课堂活动化不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更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的体现。教师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如:学习《天气和天气预报》时,教师提示学生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认识天气符号,然后,教师出示天气符号,让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说出已知道哪些,其余的应如何识别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记住它们,再出示各种符号的图片,让学生任意组合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内容之后再放录像,去掉声音,让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这种形式同学们很有兴趣,争先恐后要当播音员,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播音员,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个体学生的活动产生整体学习的效果,让所有学生的身心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稳定具有差异性。让学生的兴趣持久而稳定,教师必须变换一下教学形式,课堂上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思考。如讲“日界线”,教师先讲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的故事;在学西亚,先讲海湾战争的故事。通过分角色表演、课堂小游戏等,激发兴趣。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让学生扮演地球每时每刻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让学生做拼图比赛等形象而直观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增强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究。如教学《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师可以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学习《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世界的人种分布的区域,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等,制成网页,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这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重视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地理很多知识是以示意图、统计图、曲线图、景观图形式呈现的,课文中这些色彩丰富的地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读图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指导学生看图、读图、析图、练图、用图,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培养学习能力。
        1.指导读图。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读图的步骤、目的,其次引导学生逐项观察,读出图中的地理信息。如学习《俄罗斯》时,教师展示俄罗斯地形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指出俄罗斯有哪几大地形区?学生读图抢答,有四大地形区,教师接着问: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俄罗斯的地势有何特点?学生读图回答: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组织拼图。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拼图游戏。先在黑板上画上四个圆,分成两组,各表示东、西两个半球,并用红色粉笔标出赤道,把事先剪好的带有粘性的七大洲轮廓图、四大洋名称一式两份分成两组,以粉笔作为接力棒,分别在东西半球拼图。第一位同学拿着图贴在该洲相应的位置上,用粉笔描出轮廓,放下图后,把粉笔交给下位填上大洲名称,第三位再贴图,画轮廓……第15至18位同学分别贴上四大洋名称,看哪一组的图位置准,名称对,速度快,落后的小组表演一个节目。这样的动手学习活动,既寓教于乐,又使学生准确细致地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
        3、巧手绘图。在学习地图时,学生对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巧手描校园”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了解校园的长和宽,观察校园主要建筑物、道路及绿化面积等。接着确定好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再画一画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在描绘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三要素就会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外,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要求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地球的五带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亲自绘图,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技能。
        总之,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的落实,通过教学的精心创设,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落地”,接上“地气”。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年1-2期
        [3]黄勤雁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  20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