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华
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在我国社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环境愈发完善的形势下,汽车交通运输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涉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而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作为向社会输送相关人才的重要内容,其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院校确保人才输出质量的关键。文章以此为背景,探究思政教育在汽车构造与维修教学中的融合发展途径,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汽车构造与维修;思政教育;教学探究
引言: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令学生提供接触学习汽车基本知识,了解掌握汽车总体结构、发动机结构、底盘结构以及附属设备等内容,明确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在社会发展影响下,该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更多教育教学功能,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因此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发展途径,逐渐成为专业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丰富教学情境内容
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影响下,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等培养工作愈发重视,而处于院校学习与社会发展衔接段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尚处于初始阶段,其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与发展同样理解较浅,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引导帮助其构建专业知识、工作岗位、社会发展的联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素养[1]。为此,教师可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课程内容。例如,针对汽车行驶系统的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微视频,将其系统运转中的安全气囊工作过程与原理展示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安全气囊的测试场景以及其在实际车辆驾驶中发挥作用的情境,促使学生从车辆行驶安全角度思考安全气囊对车辆行驶的影响,进而从更高的认知层面思考课程知识内容。在模拟情境与实物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基于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与过程,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其在突发状况下实际效用?”以此引导学生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深入思考课程知识,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工艺技术进行合理预想,分析其在未来汽车下系统中的应用发展以及相关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在多重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责任观念,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合理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凭借自身的综合性与操作性,成为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其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便于学生提供项目学习探究,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认知理解内容。因此,教师可从项目主题设计、项目框架制定、项目评价这三方面入手,综合优化项目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切入点[2]。例如,在冷却系统的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主题,从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制定明确的项目主题,并将冷却系统的构造、硅油风扇离合器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过冷过热的影响以及膨胀水箱的作用与发展以子项目主题的形式融入项目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以岗位工作机制以及社会发展变化为主要参考内容,将项目整体任务精细化为各个项目探究目标,将相关社会问题融入其中,从冷却系统构造设计与功能出发,思考不同岗位要求下的维修检修维护流程以及相关工作内容的具体意义,进而在逐步完成项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不断项目指导下的学习体会与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身认知内容,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而针对项目评价内容,教师应在原有的科学教学目标基础上,从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各项情感观念的角度出发,丰富评价体系,增加生生互评比重,以此借助项目教学评价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便于其从工作岗位与社会环境出发,分析自身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表现,并在教学评价指导下加以完善,强化思政教育成效。
三、扩展课程教学活动
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特征,教师在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延伸,旨在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转化途径,避免单一僵硬的思政教育渗透方式触发学生的厌烦情绪甚至抵触心理。例如,在汽车传动系统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组装竞赛”活动,即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汽车传动系统实物组装模拟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组装,以小组平均组装完成时间为成绩同其他小组进行竞争。相较于以往的演示教学或讲解教学,以学生为主导的竞赛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并在竞争活动影响下建立良性竞争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建立合作意识与团队责任感,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并且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也可通过模拟操作,对系统中的齿轮变速器、离合器、半轴与轿壳等机械构造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重视教学内容总结
除上述项目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外,为帮助学生及时梳理课程学习中的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通过引入思维导图,丰富科学教学内容,令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与绘制思维导图,构建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课程知识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具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标出各知识节点涉及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念,以此构建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并行交互的教学总结框架[3]。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微视频等信息技术,在课程导入环节与课堂总结环节引入思维导图内容,促使学生不断更新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并针对各思维导图节点进行思政教育延伸,帮助学生从职业道德品质与自身综合素质内容出发,思考社会相应工作岗位对知识内容或相关技术的需求,以此将课程学习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明确专业课程在当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将其与具体的岗位或工作内容对应,帮助学生明确社会环境对专业学习的实际要求,便于其提升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综合提升自身素质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社会发展对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教学的要求,为帮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应重视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而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在多重教学影响下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认知,为其未来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小沾.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0,49(09):176-177.
[2]尹林海.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18):115-116.
[3]刘玲,盖彦青,任艳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平时成绩的量化考核与实践——以《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175-17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