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感培养下的小学数学分数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3期   作者:张丹
[导读] 本文围绕数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
        张丹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巷口镇中心学校  邮编:563000


        摘要:本文围绕数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从小学数学分数教学实际切入,对于数感核心素养在教学实际中的渗透和落实做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分数教学

        
        分数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特殊性和价值影响,其中蕴含了许多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因素,而具体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渗透这项核心素养,以推动学生的运算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数感培养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课程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也就是核心素养,其既是一种具体的能力,也是一个指导思想,对于当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都有重要影响。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感更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一个阶段下,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紧密联系,也象征着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是否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等等。小学阶段作为启蒙和奠基阶段,数感应当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能力培养也不仅仅应该是完成学业,而是需要从思维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等多方面来进行审视和考量。现阶段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学在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数感的培养也从其本来的基础性特点增加了发展性,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实际意义。那么具体从分数教学角度来看,分数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分数数感,其之所以有专属的数感,是受其独特性影响所决定的。相比于整数,分数的内隐性、转换性和多样性特点都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独特价值,也因此,学生需要在高年级阶段深入学习分数,目的就是扩充和完善自身的数感,使之更加全面和立体。
二、基于数感培养目标下的分数教学设计原则
1、联系生活
分数源于生活,即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平均分配问题。结合数感的发展特征可知,数感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各方面意识和思维都比较薄弱,面对分数这一新知时也很难会积极主动且充分地利用好周边的数感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经常联系实际生活,以一个个生动且熟悉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在现实与知识的融合中感受分数的对应价值,体悟情境中所蕴含的奥妙。总而言之,充分地感知分数意义与价值,便是形成数感的重要前提。例如,通过整数知识来进行导入,一块黑板用“1”表示,两扇门用“2”表示,以此类推,假设一间教室有11盏灯,开了9盏灯,求开的灯和熄灭的灯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此外,教师还需要明确带单位量的分数是学生极易出错的一个内容,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专项练习,比如一张课桌的宽为50cm,那么也可以说它的宽为{ }{EQ}{ \}{F}{(}{1}{,}{2}{)}米。


2、用分数描述事物
数学知识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客观事象的一种抽象性概括,以达到简洁和精炼的目的。作为一种科学性语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去对概念进行举例思考,以实现概念的同化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逐渐能够用数学术语来描述客观现象,这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认识{ }{EQ}{ \}{F}{(}{1}{,}{2}{)},教师可以用任意一种规则的平面图形来进行平均分,取出其中的一份问学生是多少;亦或是将一条线段平均分成2段,问其中的一段是多少等等。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周围事物,便可以逐渐养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的习惯性思维,这既有助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一个形成数感的有效过程。
3、直观性
教师经常会教导学生在拿到题目时不要急于求解,而是要观察其中的条件,从问题出发去进行思考,从而分析确定可行方法。该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有序的解题习惯,更是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数感的锻炼,能够使其更加精准地对问题信息作出判断,从而实现高效解题。也因此,教师应当遵循直观性原则,从观察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时常保持对任何事物的细微观察,总结特点。对于分数而言,观察能够加深对其本质含义的理解,找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单位“1”。长此以往,只需要通过观察便可以很快地确定运算思路和方法,这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估算意识,对于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和数感均有积极意义。
三、基于数感培养目标下的分数教学设计策略
1、密切联系生活
初学分数会接触到带单位与不带单位来能够中,前者表示具体的量,如某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等;后者则表示比率,即一个物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表示的就是这一份与整个物体的比。分数的意义源于很多事物呈现出的不可比状态,经由分数转换表示便可以很好地呈现出一个可利用状态,虽然带单位和不带单位的分数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混淆,但教师只要能够有意识地去结合实际生活,便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实质。
2、准确判断单位“1”,理清数量关系
判断分数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找准单位“1”。例如学生在判断{ }{EQ}{ \}{F}{(}{1}{,}{3}{)}和{ }{EQ}{ \}{F}{(}{1}{,}{2}{)}谁更大,就可以借助圆来得出结论。准确且快速地判断单位“1”,理清数量关系是培养分数数感的关键。例如,第一天吃了全部水果的{ }{EQ}{ \}{F}{(}{1}{,}{5}{)},第二天吃了剩下水果的{ }{EQ}{ \}{F}{(}{3}{,}{7}{)}。有意识地思考第一个条件里的单位“1”和第二个条件里的单位“1”分别指的是什么,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
综上,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的数感培养需要结合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联系生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黄荣.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J].读写算,2018(32):184.
[2]陈玉琴.经历过程  培养数感——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8(93):64.
[3]许明琪.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2018(30):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