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基础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3期   作者:李金华
[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关景物描写的阅读课和学生写作练习一直是教学中的主要部分。
        李金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朝鲜族学校     
        语文教材中有关景物描写的阅读课和学生写作练习一直是教学中的主要部分。从诗词到散文,从小说到戏剧,都对景物描写进行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螺旋式读写建构。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对此类文章的读写还是普遍认为比较难掌握的。
        首先对阅读此类文章中的一些描写方法难掌握。即使理论上记住了,一到自己阅读时,也就是知识的迁移有困难,造成了写作困难。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去写。
        其次感觉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陌生的地方他们说没去过,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让他们写家乡的景色,他们又说也没什么特别的,也写不出来。找不出景物的特点。
        另外语言贫乏,不会润饰。一方面表现是词语贫乏,不能贴切运用所学词语描写景物,表达感情,另一方面是句子呆板,没有变化。
        最后不会组织篇章结构。
        针对学生这些情况,我结合写景课文的阅读教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认识写景文章的规律,引领学生读写结合,强调实践,收效显著。
一、要特别重视阅读,这是核心问题,加强精读指导,读写结合,才能进行知识积累,才存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问题。
        1.点拨学生有效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比如九月份开学之际,正值北国秋季。我在讲《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帮学生积累描写秋天的词汇,欣赏课文恰当的词汇表达,精准的短语搭配,优美的语句润饰,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所见景色,描写秋天一角。如课文中描写秋天的形容词: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动词:抖动、躺、漾、摇动、扬起、燃烧。词语搭配:透明的蓝绸子、挺拔的高粱、茫茫的草甸子等。优美的语句:比喻: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流云)。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水)。拟人: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高粱)。
        体会词语时,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这些词汇,可以比赛看谁记得多。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记忆,无从谈积累。
        语文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的范文,还要有所拓展。让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秋天的散文是一个好办法,教师也可以找描写秋天或其它景物描写的文章,提出问题,借以强化课堂学习的知识,引领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使他们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为运用所学进行实践(写作)打好基础。比如可以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张爱玲的《秋雨》等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其实这种有目的的阅读比直接让学生自己去读课外书效果要好。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好词佳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这是张爱玲笔下的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这是郁达夫笔下的秋雨。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景物。如写秋,就要写出这个季节景物特有的东西。秋空、秋水、秋雨、原野、丰收等,学会把自己的观察写成日记,这样才能在观察、思考、记录中有所收获。
        3、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对景物进行描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比如我们可以打破课与课的界限,和上文提到的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来一个“小集中”。把本册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写出来的句子挑选出来,集中到一起,让学生不同的语句相同的写法带给我们的艺术感觉,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迁移。比如可以给出例句:视觉角度:“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五彩斑斓的锦缎、透明的蓝绸子、黑红黑红的脸庞等”。(《北大荒的秋天》)听觉角度:“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北大荒的秋天》)、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嗅觉角度:“香甜的气味、梨香香的(《秋天的雨》)”。触觉角度:“清凉和温柔(《秋天的雨》)。”味觉角度:“菠萝甜甜的(《秋天的雨》)”。这是课内,课外的文章呢?张爱玲从哪个角度去写的雨?郁达夫又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鼓励学生加入想象的成分,注入自己的情感。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比拟的运用,动静的结合,把丰收热闹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能有如此的表现力,是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
        5、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让文章活起来。比如“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和“清澈的河水中能看到小鱼,”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文本中“顶”“游”“漾”的功劳,这样就把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二、在精读指导后指导学生写成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
        可以让学生先写某一处景物,以培养学生语言逻辑思路。比如可以先写我们家乡的劳动湖。如学生刚开始是这样写的:“劳动湖水清澈见底,平静如境。水中有鱼,湖面上有海鸥。水里有树和楼的倒影,美丽极了。”这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可以从景物入手,写劳动湖的天空、水面、岸边;也可以从劳动湖的四季入手,写它的春、夏、秋、冬;把要写的景物确定好后,让他们分别从多种感觉去写所写景物: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感觉,闻到的气息。写出自己感觉中最美的劳动湖。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确定好的顺序分几个段落去写,也就有了文章的雏形。
        三、鉴赏学生作品,学会欣赏和评价。
        好的文章多数是改出来了。通过阅读体验、感悟内容、思想、情感及技巧,通过同学互评,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作文过程的把握,激发他们遣词造句、精雕细琢的兴趣,这样,不仅使他们对文章的阅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激情,进而使他们把阅读、观察、思考、笔记、写作融为一体,不断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