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丹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汇贤小学 51140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1]日常教学实践中,沟通形式大体分为两个主体方向: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其中书面表达——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复杂且重要的部分。而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对于习作大多有出于“本能”的抗拒,这就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引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如何关注学生习作的难处,尝试解决学生习作的难题。实践见效果,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整理了小学习作教学三秘籍:情景结合游戏提高学生兴趣、观察融合细致提炼学生字词,阅读联合实际提醒学生改批,奏响小学习作“三步曲”,期待学生们能欢喜踏进习作新领域。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情景游戏;观察细致;阅读;实际
以笔作伐,徜徉学海无涯;与文为友,共解思虑之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不难发现:讲不出、说不好、写不了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而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致,畅谈身边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避免的一道题,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索、整合梳理,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习作不再只是学生心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墙。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年级习作要求、实际习作质量等情况的综合,我发现,小学生对于习作的“抗拒”不是“我不要”——没有商量余地的拒绝,而是“我不会”——找不到习作的切入点、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焦急。基于以上情况,我在习作教学中重视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挖掘提高习作兴趣的多样方式、有的放矢组织语言表达的训练、利用佳作启发学生的感受交流等,而学生也开始懂得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逐渐化被动为主动,靠近“习作”这道语文课堂最独特的风景。
一、情景结合游戏,提高学生兴趣
寓教于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小学阶段的学生“玩心”依旧很大,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胜过千万句比喻句、排比句。习作对小学生来讲,是陌生且复杂的领域,提笔写文可能一开始“难于上青天”,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依旧是“照本宣科”或者用成年人的口吻讲述着习作的要领,小学生经常是“不得要领”。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向和时间,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不妨打破“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课堂,回归到生活本身,回归到学生本身,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放到学生的手里,用情景演绎、游戏体验等方式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艺术源于生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记一次游戏”,提起“游戏”学生们都格外兴奋,顺势利导,我在课堂上采用玩游戏的方式导入这次习作。游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你画我猜”,学生们跃跃欲试,比划着自己想到的词语、成语、短句等,一点一点加大游戏的难度,在游戏面前迎难而上,将课堂气氛引到了高潮。
在游戏刚结束的时候,趁机向学生提问“这次游戏的过程有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呢?”学生们十分雀跃地你来我往,说清楚了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还能夹杂一些在游戏中的感受。趁热再打铁,问“我们难忘的游戏还有哪些呢?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发生的有趣故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这个时候,在学生们的注意力正被“游戏”这两字抓住,教师再详细讲讲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体会转化成文字,学生们对于习作的“抗拒”便不再“僵持”,对于写什么、如何写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情景结合游戏的方法,习作就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书写生活的方式。
二、观察融合细致,提炼学生字词
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探索世界,习作就是总结探索的心得。小学生普遍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于未知充满探索的欲望,而习作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了现实的探索和自我的总结。在习作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精确的描述,这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字词的准确运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观察日记”,为了落实“观察”二字,我将综合实践中的“种植”融合在习作课中,带领学生们体会种植番茄的乐趣,学生们在真实的体验当中有了切身的感受,观察种子的成长、观察幼苗的变化,斟酌浇水的次数和水量。一篇一篇“有血有肉”的观察日记油然而生,番茄的种植注意事项、番茄的成长过程在学生们的文字中一一再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主题“我的心儿怦怦跳”,同样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而引发“怦怦跳”的缘由诸如:害怕、兴奋、紧张,学生们通过场景的设定,回想并体会身在场景中的心理变化、神态变动、行为举止等,深切认识并理解“怦怦跳”的内涵,这样写起来的文字才具有生气和活力。
对于人物同一个动作的描写也要根据心情的不同注意锤炼字词,比如,“嘴角挂着笑”和“嘴角溢出笑”表现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习作教学中,多从细节入手,犹如“水滴石穿”之效,由点及面。
三、阅读联合实际,提醒学生改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孰能生巧在习作中有奇妙的反应。据了解,绝大部分小学生“写不出来”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而这两个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联合实际生活情况就可以帮助解决。利用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储备材料,再加以实际生活的筛选,就能改造成动人的文章。诚如鲁迅所言“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学生在对自己的习作初步的改批中,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语境的设置、语言的运用等技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习作教学不该也不能被“课堂”局限,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才能让学生深切走进习作。往后,我也将在实践中探索更多巧妙且合适的方法运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让习作成为一种乐趣而不仅是一项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孙洙.唐诗三百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