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超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1
摘要:初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奠基阶段,针对新课改的要求,也要及时推进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教学改革。初中语文学科是初中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想要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探究、实践等机会,让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语文学科是一门难以追求“速成”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辅材料,导致学生的学习资源局限于此,知识面难以拓宽,这就让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内容远远难以支撑考试和能力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明白教材内容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而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
(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低
学生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探究不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特别是主动发言或者表达个人观点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追求考试成绩,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课业压力大
初中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而这就意味着学生将要承担较大的课业压力,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虽然接触的课文内容较为简单,学习起来也并不复杂,但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隐藏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综合语文素养,处于贪玩的年纪,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情境教学,提升其学习品质
情境教学还需要以教师的精心设计作为支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成长机会,以提升其学习品质。例如《核舟记》,文章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篇幅很长,翻译起来十分枯燥,而翻译又是文言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时的难点。这时,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上的:这位教师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核舟记》第三、四段中的场景再现并拍照留念,课上,教师出示图片并分享:根据随机抽取的一组照片,进行点评,比照原文,并说出依据。教师采取让学生“找茬”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很显然,上述的语文教师由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精心设计了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或思考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自然获得了对文本深刻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往应试教育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进行单方面知识讲授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现状,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所有学习科目都是相通的。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的制定者,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对待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基于学生有一定自我判断与自我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一生长敏感时期的心理情况变化,从而确保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要想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还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具备过硬的语文素养与知识储备,为传统文化渗透做好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博古观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
(三)借助微课,突破教材难点
在初中语文课上应用微课视频组织教学,教师便可以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微课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对于文章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何作用,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困惑。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微课组织教学,将文章中描述大海的段落和句子找出来,并将这些内容配上带有色彩的大海背景图,通过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此时边使用微视频通过对背景图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学生便会理解恬静的大海暗示主人公的欢快心情,阴郁的大海则是暗示了主人公失望的情绪。通过这两种环境的描述,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直接地展示出来,学生便会理解环境的描述起到了人物塑造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使用图文并茂的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够使学生明白文章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的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得到启迪,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强。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除开展传统室内教学外,还要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材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要想获取知识,教师要指引学生收集与要学习的知识有关的信息,可以在图书馆查找筛选资料,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这个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在对《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增加与亲属之间的交流,并给予身边人相应的关爱,从而与更多的亲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甚至尝试写剧本,对自己与身边人之间的点滴进行记录和展示,以帮助学生对生命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和善待生命。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主动探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融入中考考点的训练题,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做题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廖对儿.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9,8(42):98-99.
[2]田建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法新探[J].名师在线,2019(36):42-43.
[3]周想水.高效课堂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2019(36):145.
[4]韩建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58.
[5]陈金卫.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2019(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