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淳
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幼儿园 402360
摘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这个衔接过程关系着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能否顺利过渡,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及未来的学习,也是终身教育能否进行的关键。因此,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与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而现今的幼儿园和小学在衔接的问题上,存在着断层、有着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与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该问题给予关注,把其视作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此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优化策略
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中,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是有不同点的。其中幼儿园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游戏,教师通过陪伴幼儿游戏来开展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自由时间非常充裕。因此,相关人员和机构要想使幼儿更为优良的度过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就一定要提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从而采取高效的措施来确保幼小衔接教育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小学化”和“学科化”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过渡阶段的教育以及提高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的适应能力,采取了“小学化”和“学科化”的幼儿教育设置。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幼儿园在原有的幼儿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调整,在难度方面以小学教育内容为标准进行调整,而且开设了大量的特色课程,甚至有的幼儿园开设了兴趣班和特长班。教育方式也不再以游戏为主,而是采取了课堂授课方式。而许多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默许甚至是鼓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幼儿早早地就背负起了学业的压力,其课外时间被大量地占用。不仅如此,由于许多特长班和兴趣班的开设,使得家长的学前教育费用随之增加。而受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起跑线”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对此即便是苦不堪言,也选择支持幼儿园的做法。这就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当前“小学化”和“学科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缺乏一致性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育模式,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育中,因幼儿缺乏自理能力,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与家庭密切合作。然而,在当前幼儿教育之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目标缺乏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幼小衔接方案
教育部门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幼儿园也开始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很多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工作者与小学教师以往接受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都不相同,幼儿教育工作者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具体工作内容、特点等都不了解,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虽然极力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但是却给不出真正适合的幼小衔接方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效果。
二、促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优化幼小衔接的内容
首先,重视启蒙教育。我们说不能将幼小衔接教育简单定性为知识教育,并非在幼儿教育中不能开展知识教育。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启蒙教育,启迪幼儿的知识思维,开拓幼儿的知识视野。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进行汉字启蒙教育,让幼儿知道汉字的由来,汉字对我们生活的意义;也可以适当开展数字教育,让学生认知数字,但并不是要进行小学阶段的加减乘除教育。适当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轻松过度到小学生活,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效果。
其次,强化技能、习惯培养。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技能、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有显著差异的,多数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并非不能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缺乏好的习惯、技能等,导致一时间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幼儿综合素养。例如,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强化幼儿收纳、整理能力的培养,如保管好自己的文具、自主收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物品;能够自主阅读,能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如自己的名字、学号、数字等等,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善于倾听等等,都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时应当掌握的技能。
(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针对大班的幼儿,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幼小衔接活动,让大班幼儿亲自体现小学生的生活,促使幼儿有更好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例如,在大班下学期,组织幼儿到附近小学参观,让一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带领他们一起做操、戴红领巾、升国旗等等,让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通过实地的参观,幼儿对小学生活有更加真实的认知,有助于实现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效果。
(三)开拓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持。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的教学区域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形成更大的思想空间。
例如,为了满足学生在学校中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可以设置多个教学区域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改造,例如,设置美术区、图书区、益智区、手工区等。在美术区中,教师可以放置一些简单直观的图片和绘画用品,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图书区中,教师可以摆放一些书籍,例如,成语故事、脑筋急转弯、名言警句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观看,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在益智区中,教师可以摆放一些积木、跳棋、象棋等,积木的摆放教师可以给出样本,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设置,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
(四)“家校合作”,发挥幼儿园与家长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实现好的幼儿教育效果。首先,和家长分享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让家长明晰幼小衔接教育的方向,为发挥家校合力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家长开放日等,强化幼小衔接教育的宣传,促使家长也实施与幼儿教师目标一致的教育方式,共同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虽然需要注重小学教育内容的融入,但切莫操之过急,还是要以幼儿为教学的核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给予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以适应和发展的时间,减少幼儿的抵触情绪,让幼儿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调整好心态,做好迎接小学教育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魏红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9(10).
[2]樊珊.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2019(19).
[3]艾馨.幼小衔接现状调查与思考[J].幼教园地,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