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李清明
[导读] 一些农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许多父母都前往大城市寻找高收入的工作来补贴家用,
        李清明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回民小学 730300
        摘要:一些农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许多父母都前往大城市寻找高收入的工作来补贴家用,使得孩子缺少父母的教育,这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解决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因此,农村学校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心理健康
引言
        农村小学教育现如今展开得并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较多,与其它地区的差距较大,导致农村的小学教育开展得不顺利,这也在根本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为切实地促进我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要求落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接下来本文将展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以及开展这一教育的具体措施来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管力度不足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但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厌学情况的发生。而且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着祖辈生活,这些祖辈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也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放学回家后没有家长的约束,没有有效利用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游戏上,导致班主任布置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部分留守儿童常常出现逃课等情况,班主任很难有效对他们进行管理,使他们更变本加厉地逃课、早退,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些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只希望孩子能够读几年书、识点字就行,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被迫中断学业,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迫切需要班主任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2学校教育不够全面
        学校教育也是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学校中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形式上,科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之外的关注较少。
        1.3社会因素
        现阶段,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在某些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面对人数众多并且心理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群体,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明显不足。为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必须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甚至有人利用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娱乐场所,使得留守儿童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世界无法自拔。
2农村小学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搭建留守儿童沟通平台
        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做事情时会感到自卑,不愿意和其他的同学说话,从而自闭儿童的人数逐年上涨,所以留守儿童的沟通问题也是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父母爱的缺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在和同龄人沟通时都会感到自卑,但是如果能够让这些留守儿童之间进行沟通,那么沟通的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面对的困难是一样的,所以沟通的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一措施的实施也促进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手牵手,心连心”大型公益活动,选择一些优秀的心理教师作为工作人员,参加的其余人员为农村留守儿童,然后把每两个人分成一组,让她们之间进行沟通,彼此分享近期的喜怒哀乐、最近遇到的问题和愿望,把心理最难过的事情倾诉出来,最开心的事情分享出来。

心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耐心地倾听,将学生说出来的问题记录下来,反复琢磨,制定出更恰当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案。
        2.2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学校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些留守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班主任追本溯源,通过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例如,班主任要掌握每位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外出情况和联系方式、学生在家由何人照顾及学生的家庭住址等信息。班主任还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沟通的频率,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情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帮助其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家中,班主任也要经常进行家访,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2.3采用情境创设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受客观原因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陪伴,这不仅带给学生失落感,更造成学生自卑,且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是被其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看管,长期处于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这就会使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出现问题,人格品质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需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讲理是很难保证教育效果的。为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明确的是非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小学生可以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将留守儿童带入一定情境中,教会留守儿童换位思考,帮助留守儿童理解行为的对错,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发展。
        2.4开展家校共育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且对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让家长了解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和规律,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家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刻体会到和睦、温暖、欢乐、文明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尽量能有一位留下来照顾学生,让不缺失父母的关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能够妥善选择合适的代理监护人,要尽量多地通过短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5不歧视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班主任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将他们视为问题学生,这样才能正确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他们与其他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一些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分析这些学生面临的问题时要实事求是,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人会不由自主地为留守儿童贴上标签,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种故意贴标签的行为是错误的,会使留守儿童更加封闭自己。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班主任要摘除他们身上的标签,对他们寄予一定的期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让他们为了目标而奋斗。班主任不能对这些留守儿童有偏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对老师的防备心理,快乐地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助推力。为此,学校方面应该关注这一问题,首先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留守儿童,尊重关心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重点培养留守儿童的思维品质;再次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干预,提升其心理素质,最后是定期组织实践教育活动,满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增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学周刊,2019(19):54.
[2]李晓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基础教育研究,2019(01):63-65.
[3]肖正德.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