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材选文的儿童本位缺失现象研究——以统编版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黎绮婷
[导读]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黎绮婷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汇贤小学 511400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材文章的选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站在“儿童本位”的角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对教材中的选文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与“儿童本位”相背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选文没有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缺失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中心,结合儿童各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与儿童的自身经历和想象世界关联的文学读物,即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作品。此类作品的编写大多数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或者是儿童与成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不过,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特别儿童文学作品,同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过很多次以后依然有十分强烈的兴趣,但他们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缺乏兴趣。针对这个情况,我通过翻阅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并且深入访问小学生等方法发现现阶段统编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的编选上呈现出选文没有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违背儿童本位的现象。
一、选文没有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
        学龄初期的儿童难免延续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模式仍难以脱离学前儿童的学习模式。学前儿童的学习一般是在游戏或者其他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儿童的人生经验还处于游戏、玩乐的阶段,他们的经验大多数是直接的生活经验,内容还很不丰富,尚未有接触社会道德教育的经验。
        针对于刚步入学习阶段的儿童创造的文学作品,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历。可是,我通过研读教材发现,有部分儿童文学选文背离了儿童本位,没有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选文出现了浓厚的成人功利色彩。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胖乎乎的小手》。
        “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爸爸刚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

兰兰不明白,问:“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哪!”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1]
        一年级的小孩,生活尚以游戏玩乐为主,还未有能力对社会道德方面进行思考,就要懂得要为家人付出劳动才能获得喜爱的道理?在6、7岁儿童的世界里,兰兰的这双小手不是应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捣蛋的吗?表面看来,这是一篇以儿童为主角的课文,可是实际上,文本并没有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没有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兰兰最后说:“等我长大之后,可以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2]这是成人功利性教育的体现!准确的来说,在此文中,对于儿童形象的描写是模糊的,仅仅是创作者以成人的视角,伪造了这个儿童,更不要说是从儿童的角度去呈现出充满天真烂漫与成人的世界观相区别的情境。
        这样一篇充满教化意味的课文,在一年级儿童的世界里,恐怕难以被理解,难以与儿童的内心产生共鸣。
二、选文没有紧密联系儿童的想象世界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指的是人脑通过对以往事物进行转变,再创造出全新的事物的过程。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多喜欢通过想象来理解丰富多彩、神秘未知的现实社会。
        儿童缺少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想象与经验丰富的成人不一样。面对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多彩的内心世界,成人首先必须要做到尊重并试图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儿童,其次要给予儿童正确的指导。不以成人的标准、观念、准则限制甚至束缚儿童成长。
        针对儿童创造的文学读物很适合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在各式各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种类里面,童话、玄幻故事、和古代的童话(民间传说)等都充满着想象成分。这些荒诞的、古怪的、惊心动魄的神话故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儿童多姿多彩的想象空间。对于他们而言,利用想象对具体事物进行解读,可以帮助他们解开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以至得到心灵上的愉悦。无疑,想象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主要通过作品的文学性来联系儿童的想象世界。选文的文学性主要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形象来体现。教材里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经过编者删改之后,文学性流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限制甚至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比如说一年级上册中的《乌鸦喝水》一文,教材编写者把这部作品选入课本时,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和变动。仅仅从文章的情节上来说,“乌鸦”在成功喝水之前所做的尝试与心理变化都被教材编写者删掉了;到文章末,乌鸦终于喝到水了,但乌鸦动脑筋之后解决问题,喝到甘甜的水之后痛快、舒畅的反应也被删掉了。寓言原文复杂的故事情节被删改,丰富的心理变化随之消失,滋养儿童想象力的文学性也随之流失。少了原著中故事情况曲折性和角色形象丰富性的《乌鸦喝水》,只能算作是伊索寓言《乌鸦喝水》的一个故事梗概,难以引起儿童更加丰富的想象。这就制约了儿童想象力的进步。这种现象还存在于二年级上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和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
        小学语文教育对人一生的文学素养奠基起重要作用,教材的选文就应该慎之又慎。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较之前做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但是还存在选文儿童本位缺失的现象,期待未来的教材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
[2]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