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狂与敏感 勇敢与怯懦——论家庭教育初中生攻击型人格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雷蕾
[导读] 在集体生活中,个人的性格品行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

        雷蕾
        丁兰实验中学   317100
        摘要:在集体生活中,个人的性格品行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在初中生群体中,集体生活时间长,只有较好的融入集体,在校时间才更加快乐,更有归属感。个人性格的不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往往活泼开朗、真诚大方的学生有更好的人缘,而阴郁冷漠、自私敏感或霸道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考虑到性格特点对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集体等存在一定影响,攻击型人格尤其具有破坏力,探究家庭教育对于攻击型人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家庭教育;初中生;攻击型人格;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在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个男生的成绩位于中下层级,上课时往往注意力分散,当老师提醒时,往往抗拒、抵触,有时甚至因此胡搅蛮缠、委屈哭泣;课间与同学交流时,该男生往往大放厥词,吹嘘自己的家庭背景,当有同学不经意间与其有肢体接触,该男生往往暴怒,认为受到冒犯。为了帮助该男生提高成绩,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各科教师均对其加以关注,但是收效甚微。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该男生自认为勇敢,实则张狂而敏感,面对错误不敢承认,较为怯懦。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等途径,笔者逐步了解到,该男生的学习状态与人际关系不佳源自于其攻击型人格,而这一人格特点与其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一、案例呈现
        该男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较多知识点漏洞,当老师讲解时,他一意孤行固守己见,并不认真听讲,并坚持认为不是自己不理解而只是一时粗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并不愿意与同学过多交流,认为与同学讨论会导致对方的成绩超过自己,导致自己在今后的考试中排名下降。在值日时,他只敷衍完成,甚至提前开溜,认为做值日是“自降身份”。
        在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认可孩子对待知识漏洞的随意态度与做值日的敷衍态度。在八年级下册的学期末,该男生开始不交作业,提出自己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的作业浪费时间,甚至要求自己在家自习。同时,面对同学,他也显得越来越敏感,只要同学经过他的身边,他就认为是对他有恶意,有时怒目相对,有时口出挑衅之词,更有时有大打出手的倾向。家长此时开始理解教师此前提出的问题,发现孩子在性格上有明显的攻击性,主动请求教师的帮助,愿意接受教师家访,讨论对策。
        经过家访,教师发现该男生的攻击型人格源自于家庭教育。在该男生上幼儿园期间,父亲去世,对其产生较大刺激。此后,母亲一直保持单身状态对其尽抚养义务,爷爷奶奶同时从旁管教孩子。由于特殊的家庭情况,该男生得到很强的关注与保护,爷爷奶奶对其极度宠溺,其母由于工作繁忙,对其关注较少,但是也认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只要他的成绩有中等就已经值得欣慰,而非常忽视其人际关系,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应当得到特殊照顾与关注。因此,该男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处于溺爱与过度保护中,耐挫能力与抗压能力极差,面对困难,该男生较为怯懦,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来逃避。

即便是在与同学相处时,当他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他也怀揣着极大的恶意来揣测他人。
        二、师生互助 家校合作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笔者首先认为要从家庭教育入手,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该男生在日常表现中的张狂,其实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敏感的自尊心,他自以为是的勇敢,其实是他怯懦内心的表现。只有让家长和孩子都意识到直面挫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才能够帮助该男生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
        (一)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改变往往是艰难的,但是只有改变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就更精彩的人生。经过反复沟通,该男生的家庭核心成员认可了教师的建议,决心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逐步帮助该男生适应初中生集体生活,不再溺爱。当然,为了避免矫枉过正,应当循序渐进,不求一蹴而就。从该男生在八年级下册期末阶段的情况来看,首先坚定回归校园生活的信心,认真教育教导其逃避的思想倾向。
        (二)师生互助 调整心态
        教师与该男生结为心理互助关系,定期沟通,关注其心理健康。前期采取密集交流,当男生认为同学对其有恶意,先写下当时所见所想,再与教师进行沟通讨论,消除顾虑与怀疑,建立正常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调整,该男生的情绪逐渐稳定,成绩稳步上升。教师可逐渐与其分享相关心理书籍、电影等,帮助其拓宽眼界、形成更加包容的心胸。后期,定期交流,夯实巩固,逐渐消除该男生人格特点中的攻击性,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寻求集体帮助 友善融入
    与该男生沟通后,圈定其愿意结对互助的同学,教师在与相关同学沟通后,在双向认同的情况下,结成互助小组,帮助该男生形成积极向上、平和愉悦、友好大方的性格,打造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在集体的帮助下,利用班会课等活动,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最终能够促成整个班级体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 何应宗, 欧阳慧,等. 边缘型人格特质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4):36-41.
[2]姚满团, 张娇. 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J]. 职业与健康, 2020, v.36(04):108-111+115.
[3]苏欣, 张野, 郭爽,等.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C]//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2019.
[4]申婷, 张野, 张珊珊. 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 v.38;No.263(10):8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