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孙子淇
[导读] 小学作为一个人初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孙子淇
        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264000
        摘要:小学作为一个人初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跟得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对小学课程进行设计时,教职人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多种因素,比如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等,从而保证能够更好的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
        关键词:教师教育、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更好的为小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许多教师都会有意识的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并且借助合理的措施来辅助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一、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往往是由家庭与学校构成的这也就说明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之外就是小学教师,所以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道德品质思想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并且生活经验较少,所以他们正处于一个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进行基础学习的状态,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品格人格性格等都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除此之外,小学生还具有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低的特点,这就导致小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往往会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以及好奇心,因此小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的问题与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对学生提供的答案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小学生进行解疑答惑。
        2.融入人格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来说,应当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培训,确保教职人员能够以身作则,更好的为学生的性格以及品德进行引导。这对小学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职人员应当充分的融合情感以及人文内容的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的教育是更加全面的。在小学阶段有许多课程可以融入人格培养,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学生的性格、人格、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满足了素质教育对小学阶段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1.课堂教学的导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在课堂活动时间会进行充分的活动,是在上课时他们往往很难迅速调整到学习的状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环节的利用率,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环节迅速调整到学习的状态以及学习的情绪,这对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借助多媒体或者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而保证课堂的顺利开展。
2.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他们对于游戏、娱乐活动有着较强的积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这一情况更为明显,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恰当的游戏或者教学活动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游戏教学法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对游戏的设计以及对游戏的把控,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收获一定的知识,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字母,然后让学生尝试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拼成一个单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背单词以及记单词的困难以及挑战,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探究英语分析的积极性,这对于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为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3.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教材来开展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并且教材的更新换代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之外,也要进行合理的补充与延伸,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知识学习。教师在课程设计的环节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梳理与处理,比如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层面能够获得提升。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之外,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以及取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初步建立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初步形成意识观念的重要阶段,老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以教材或以老师为中心,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梅,侯彦斌,蔡兆梅,秦积翠.“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L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个案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04):77-82.
[2]梁若娴.“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长江丛刊,2020(22):138+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