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燕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金橄榄幼儿园 610000
摘要:学龄前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3-6岁儿童正是自主探索世界、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的始发阶段。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自省能力,所以会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观察、发现并矫正,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强化,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好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学龄前儿童未来的好人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俗话说“幼可看老”,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往往会令人终生受益,这就对学龄前儿童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心理、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规划,突出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龄前儿童发展相适宜,这样才能突出习惯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龄前儿童资源优势,从内外两大因素入手,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于创设养成教育环境,注重学龄前儿童心理及行为诉求
环境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育人在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培养中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然、愉悦、舒适的学龄前儿童互动环境,根据季节变化、学龄前儿童兴趣爱好、心理及行为特点等创设习惯培养环境,在主题环境下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龄前儿童习惯养成的自觉性。
例如在以“春天”为主体的成长教育中,教师可以在教室、走廊张贴一些春天的图画,其中渗透行为习惯内容,如“我们爱花不摘花”、“小草和我一起长大”、“我和小树做朋友”等,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认识到保护花草树木,不能随便摘花、践踏草坪等,通过环境引导能够形成有效的心理反馈,并且体现在学龄前儿童的实际行动中。在学龄前儿童园盥洗区,教师也可以张贴洗手步骤图,让孩子们对照步骤认真洗手,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洗理习惯。在外部环境的引导下,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养成会更加自主自觉,从而起到环境育人的预期目标。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这是一个渐近、成长、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养成教育目标,勤于观察学龄前儿童的言行举止,从中发现好习惯培养的契机。譬如学龄前儿童在排队洗手过程中会有拥挤、推搡等现象,教师针对这样问题设计引导性游戏如“排队我最棒”,孩子们排好队后,一边等待一边唱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排队我最棒,一个一个走。”在日常反复训练中,学龄前儿童会逐渐养成排队意识,自觉遵守排队等候的行为规范,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自律能力。
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夯实养成教育效果
学龄前儿童时期模仿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对周围人行为举止的模仿,而教师则是学龄前儿童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龄前儿童影响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起到表率作用,做到仪容大方整洁,情态稳重端庄,待人接物温和有礼,说话文雅谦和,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尤其要注意生活细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榜样作用。如看到粉笔掉到地上要立刻捡起来:“粉笔还能用,不能浪费,一定要用完”。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能够让学龄前儿童懂得珍惜文具,不随便丢弃画笔、橡皮,从细节中强化养成教育效果,有利于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巩固。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同伴影响力”,充分发挥平辈教育作用,在学龄前儿童中树立榜样,从而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比如在学龄前儿童活动中有孩子不小心摔倒,旁边的小朋友主动把他扶起来,还帮他拍去尘土,教师看到之后要对乐于助人的孩子给予肯定和表扬,提醒小朋友们要像榜样学习,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形成习惯培养的连锁作用,一方面,帮助别人的孩子会获得自我认同感,会保持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其他孩子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其助人为乐、互相帮助的意识,通过榜样的力量夯实养成教育成果。
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好习惯
“好习惯看行动”,行动是强化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基础,教师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行为养成实践,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好习惯,建立起习惯于学龄前儿童生活的必然联系。譬如在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龄前儿童看书之前把手洗干净,以免弄脏图书;看完书之后要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整理归纳习惯;在看书过程中则要保持安静,让学龄前儿童认识到“看书的时候不能影响别人”,这样的习惯培养不但有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专注力,而且还能增强学龄前儿童的遵规守纪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好习惯,能够有效避免理论教育灌输的不足,让学龄前儿童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有益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在培养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同时还有利于塑造学龄前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幼年养成的好习惯,更能够让人受益无穷。在学龄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突出趣味性、启发性、教益性、实践性特点,将习惯培养与学龄前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相结合,关注学龄前儿童的个人差异性,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激励促进学龄前儿童好习惯的养成,让好习惯伴随学龄前儿童一生,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曲桂宇,赵越,崔雨.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14)
[2]陈明辉.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09)
[3]张胜男.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
?